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考古发现 >> 考古历史 >> 正文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201
浙江余杭小山桥遗址201
浙江嘉兴马家浜遗址第二
浙江省桐庐小青龙遗址考
浙江省萧山蜈蚣山土墩墓
浙江桐庐方家洲:新石器
浙江余杭茅山史前聚落遗
浙江田螺山遗址中发现河
浙江省桐庐县发现良渚文
浙江桐庐方家洲新石器时
最新热门    
 
浙江海宁小兜里遗址西区第二、三期发掘

时间:2012-2-10 11:40:27  来源:不详
2米、东西5.4~6.8米,红烧土堆积最厚部位约0.2米,其中位于中心部位偏北的约4.8米见方面积的红烧土堆积下方地层呈黑褐色,厚约5-10厘米不等,显然是烧烤所致。红烧土遗迹近中心部位的烧土块大而坚硬,部分为坯料形红烧土,烧土中夹杂的陶片除了遗迹边缘部位有极少量外,余均为两次氧化,其中在遗迹北部出土有二次氧化的崧泽文化晚期盆一件、鼎两件。由于仅在偏北部位发现柱痕一处,该遗迹的具体性质尚不清楚。
    与红烧土遗迹A共时的是位于南部的块石遗迹和东部的“草木灰“、陶片堆积面堆积。块石遗迹南距红烧土遗迹A约3.6米,红褐色火山岩块堆置为东西向的两排,宽约1.5米,现长约14米,块石与土台往南的所依拓展地层同时营建,应是以红烧土遗迹A为主体的土台南缘的界定。东部的“草木灰”、陶片堆积呈南北向的凹弧状,直接叠压在所依起始土台的东部M33等五座墓葬上,“草木灰”是有机质草、茎叶等碳化后呈黑色堆积的暂称,应非火烧后所致。陶片面堆积夹杂于“草木灰”间,主要为崧泽文化晚期大口缸、罐等个体的碎片,均集中分布,碎片的个体应可基本复原完整为整器,碎陶片面未发现有踩踏痕迹,陶片集中分布面积约3.5×4米。
    位于红烧土遗迹A西东两侧、且均在表土层下开口的还有崧泽文化晚期墓葬各两座,其中位于东侧的两座墓葬M20、M21直接叠压在下层墓葬M35、M33的上方,是巧合还是有意原因不明。M20也是一座埋设大口缸的大墓,与M33不同的是埋设大口缸的小坑位于墓圹的南部,未打破墓圹,M20、M21随葬有玉纺轮和玉镯等崧泽文化阶段的重要玉器。
    第二、三期发掘的良渚文化时期遗存主要位于叠压在北部的崧泽文化晚期堆积上,共清理墓葬二十座,以M27保存最为完整。M27墓圹口南北长2.28米、东西宽0.82米,现深0.96米,是小兜里遗址墓圹保存最深的墓葬。墓内堆积分三层,层底均为凹弧状,其中墓主骨骸位于最下层的青灰色淤泥中,最厚约6厘米,结合凹弧墓底和淤泥堆积,判读葬具应为独木凹弧底棺。M27出土随葬器物十三件组,头端上方和脚端部位各有“耘田器”各一,头侧部位有带盖双鼻壶、盆等,下肢部位另有带盖鼎、罐等,最有特点的是高于墓底0.65米、且紧贴墓穴西壁的一侧置的完整红陶小盆,应该是葬具填埋后再行随葬的陶器,在良渚文化葬制中首次发现此类现象。
    通过对于小兜里遗址的三期发掘,基本厘清遗址的主体堆积范围和堆积过程,遗址的最早于西部开始营建南北分割的土台,营建土台的部分堆筑土就地取土,土台之间的沟洼应该就是取土的所在,土台营建后的使用可以以土台边缘部位分布的呈斜坡状堆积的多层次夹杂淤泥的“草木灰”堆积以及相应埋设的墓葬为标识。整体上,小兜里遗址的土台营建、使用和废弃堆积之后的拓展主要面向东部和东北方向,第一期发掘的以M2、M5、M6和M8、M14等墓组为代表的遗存即是土台由西向东拓展营建之后的代表性遗迹。约至于良渚文化中期阶段,小兜里遗址最后形成一个南北长约60米、东西跨约40米的长方形土墩型遗址,这类遗址的聚落形态在浙北嘉兴[注: 嘉兴市-位置: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东邻上海,西连杭州,北接苏州,南濒杭州湾,海岸线长121公里。面积:全市总面积3915平方公里人口:人口332万人。]地区的崧泽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早中期阶段十分典型。
    小兜里遗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