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乐爱国 ·〖宋儒对自然
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
乐爱国 ·〖论儒家文化
乐爱国 ·〖儒家生态思
一代文人吴晗的爱国、贫
第十九届中国·洪洞大槐
乐爱国 ·〖朱熹的“存
涂可国 ·〖毛泽东思想
爱国名人故事-爱国贤达
名人爱国故事- 陈嘉庚杖
最新热门    
 
乐爱国 ·〖北宋儒学背景下沈括的科学研究〗

时间:2009-9-22 10:06:53  来源:不详
百姓为“天”,四是从“正已”出发。《孟子解》认为,从“正已”出发才能达到“物正”,这是最高的“大人之道”。

第二,阐发“以民为本”。对于《孟子·离娄上》所言:“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解》说:“得其民有道,得吾之心,斯得民矣。我之所欲者,与之,聚之;我之所不欲者,勿施之也。扬雄曰:天地之得斯民也,斯民之得一人也,一人之得心矣。天下之心虽众,一人之心是也。一人之心,吾心是也。知吾之与人同也,安知人之不与天下同哉!”《孟子解》不仅赞同《孟子》所谓“得其民,斯得天下”,“得其心,斯得民”,并且认为,要以“吾心”推知“天下之心”,从而“得其民”。

第三,强调“人性本善”。对于《孟子·公孙丑上》所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解》说:“善者,仁之质;不忍者,仁之动;性之命于天者,莫不善也。杂于物然后有不善者;人之常不善者,徳之害也。全其常者,谓之仁;仁,人,一也。仁言其徳,人言其体;四体不具,不足以为人;仁亦如此而已矣。如是者,仁之质也,由是善也。怵于心而为不忍者,仁之动也。言其术,虽一日之不忍,谓之仁可也;言其人,小有不足,而谓之人则不可。”《孟子解》从人性本善,“仁,人,一也”出发,认为要始终保持善的本性,不可“小有不足”。

第四,实践“穷理尽性”。对于《孟子·尽心上》所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解》说:“善不至于诚,不尽其心者也。尽其心,则性也。知性,则知天矣。天之与我者,存而不使放也,养而无敢害也,是之谓事天。寿夭得丧,我不得而知,知修身而已。身既修矣,所遇者则莫不命也。所谓修身也,不能穷万物之理,则不足择天下之义;不能尽已之性,则不足入天下之道徳。穷理尽性以此。”《孟子解》认为,修身包括“穷理”和“尽性”两个方面。“穷理”就是要“穷万物之理”,《孟子解》还说:“思之而尽其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