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孔子 >> 正文
乐爱国 ·〖朱熹与《梦
龚鹏程 ·〖儒学复兴年
李翔海 ·〖现代新儒学
陈启智 ·〖论《易传》
黄玉顺 ·〖中国正义论
袁济喜·〖国学与中华文
成中英·〖儒学的当代使
汤一介·〖论儒学的复兴
郭齐勇·〖近五年来中国
朱汉民·〖理学的《论语
最新热门    
 
顾彬 ·〖莫我知也夫--孔子与天〗

时间:2010-9-16 11:50:49  来源:不详
    直到孔子时代,人们使用“人”这个字时,更多是指称“贵族”。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和动词“知”的关系意味着:贵族认识到一个君子的能力和才智后,才会任用他在宫廷里做官。做官有两种可能性:为承担社会责任而做官,或为个人的升迁发迹而做官。这两种可能性互不相容。从孔子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断定,他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他人的幸福。

    在《论语·学而》,还能看到另一个重要的字 “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怎样理解上面“学”这样一个普遍的动词? “学”最初的意思是模仿。什么应该被模仿呢?应该被模仿的是当时流传下来的制度。这也是孔子试图原封不动传送(述而不作)的制度。在《论语?宪问》一个较少被注意到的段落中,我们又看到“知”和“学”这两个动词,它们通过“天”这个名词的介入,被连接在一个新的上下文关系中: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这里我们还碰到第三个似曾相识的动词“怨”。“怨”在这里代替了“愠”,它们的意思相近。孔子对不了解他的人,不愠,这不会使我们感到吃惊。但是他不怨天,这个事实却让我们感到意外。为什么他应该怨天?是否我们应该把这里的“天”理解为“天命”的缩写?这样的理解似乎也有道理,但是它将使这段文字缺少某种张力,也无助于我们对“上达”的解释。

    我个人认为,如果要完全了解孔子说的这几句话,关键取决于对“下学而上达”这句话的理解。对于卫礼贤(1873-1930)来说,《易经》是孔子学说的重要基础。根据《易经》,人学到的是宇宙投向大地的“象”。这些“象”使人能够“上达”,使人能进入一种宇宙秩序。因此“上”也会代表至高无上的东西。这些至高无上的东西只能与非凡的人(中人以上的人)谈论。(《论语·雍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