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人物谈 >> 老子 >> 正文
老子的思想与人生智慧
专家解读:老子文化,与
解读老子,探索本原(2)
解读老子,探索本原(1)
老子谈企业“长寿”之道
重读老子的当下意义 对
当下社会 重读老子的意
老子哲学源流(上)
老子哲学源流(中)
老子哲学源流(下)
最新热门    
 
解读老子,探索本原(4)

时间:2010-9-24 13:09:31  来源:包海山
解读老子,探索本原(4)

                   包海山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为天下,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解读】知道其雄壮波涛,守护其雌柔细流,成为天下江河之源泉。成为天下江河之源泉,永恒的品德不会离开,回归于婴儿一样自然状态。知道其明亮,守护其黑暗,成为明物质和暗物质组成的天下模式。成为明物质和暗物质组成的天下模式,永恒的品德不会差错,回归于无穷无尽的联系和互动状态。知道其荣耀,守护其混浊,成为人间虚怀若谷之人。成为人间虚怀若谷之人,永恒的品德就会充足,回归于自然纯朴。自然纯朴,打散就会成为利器;圣人应用它就会成为百官之长。因此,在大的社会运行机制中不能把自然纯朴的东西割裂分散。

 

【探索】不管是“天下溪”还是“天下谷”,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常德不离,常德乃足,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到鄂尔多斯西北部,沿着乌仁高勒深深的峡谷走去,在五圣水之地峡谷阶地上有一座庙宇,这是由班禅大师道尔吉贵冠的、有一代神明奇观堪布尊称的著名医学家达尔玛扎拉森敖訾尔.班迪达(哲人学者)于1921年主持建造的迪雅恩庙,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的交融中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溪流有溪流的清澈,峡谷有峡谷的深刻,这都是大自然的造化,是人的天性与自然界的灵性的沟通与融合。走进峡谷,追溯源泉,感悟虚怀若谷的无为境界。我写过诗歌《虚怀若谷》:洪水清泉涤世俗,悬崖峭壁斩红尘。惊涛骇浪随它去,于无声处定乾坤。这或许就是对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的一种感悟吧。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解读】如果想要夺取天下而且强权统治,我看这不能达到目的,无可奈何。天下蕴涵着神圣的物质能量和生命活力,不能靠个人意志为之,不能靠强权统治。靠个人意志为之就会失败,靠强权统治就会失去政权。因此圣人不靠个人意志,也就无所谓失败;不靠强权统治,也就无所谓失去政权。人和事物都顺其自然,有的愿意走在前面、有的愿意跟随其后,有时暖风习习、有时寒流凛冽,有的健康强壮、有的体弱多病,有时顺利走运、有时坎坷多难。因此圣人对一切事物都能想得开,不会极端、没有奢望、无须恒泰。

   【探索】曾经,“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而在未来社会,“欲取天下”就会变成荒唐可笑的事情。蕴涵着神圣的物质能量和生命活力的“天下神器”,是不可夺取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天地之子,却妄想夺取天下,如同缺德逆子迫害和亵渎父母。我们把“天下”可以理解为国家。不管是国家还是天下,主要是人与包括土地在内的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在亚洲,国家既是作为土地所有者,同时又作为主权者而同直接生产者相对立。在这里,国家就是最高的地主。在这里,主权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的土地所有权”;“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从国家是最高“地主”的封建社会,到整个人类社会都不是土地所有者的未来和谐的地球自然村,靠的就是对“天下神器”的理解和尊重,靠的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完善,靠的就是对人本身属于自然、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那么,为什么“欲取天下”?什么是国家?在人类初始阶段没有国家,在未来和谐的地球自然村也不会有国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国家是在利益冲突中“欲取天下”的变态畸形产物。恩格斯指出:“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他说,“既然国家只是在斗争中、在革命中用来对敌人实行暴力镇压的一种暂时的设施,那么,说自由的人民国家,就纯粹是无稽之谈了”;“一到有可能谈自由的时候,国家本身就不再存在了”。“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其主要原因,是“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产生”,“公共职能就失去其政治性质,而变为维护真正社会利益的简单的管理职能”;“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那时,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在各个领域中将先后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

               《道德经》第三十章

 【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解读】以自然法则引导和辅佐大众和君主者,不以武力逞强天下。所谓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凡事有报应。军师所到之处,荆棘横生。大战之后,必然出现灾年。善于做事的人达到目的、有所成果就行,不敢以取胜而逞强。取得成果而不矜持,取得成果而不自夸,取得成果而不骄傲,取得成果而不独自占有,取得成果而不逞强。有些人物正当强壮就开始衰老,这说明不入道。不入道就会夭折。

   【探索】我选编出版过《中国古代诗歌联艺欣赏》一书,选编了自己喜欢的八百多首诗歌,分为三大部分,再根据题材分为各个小节,即:第一篇“山水情”:游山 玩水 登楼阁,所见 田园 好风景。鸟语 花香 咏物趣,送别 思念 闺怨情。第二篇“人生哲理”:伤农 征战 百姓泪,遗恨 人生 探哲理。杂谈 闲赋 诗言志,历代名句成一集。第三篇“饮酒歌”:悲欢知多少,把酒问青天。甘苦在心里,真情留人间。我对其中的伤农 征战 百姓泪,感触很深,特别理解“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年年战骨埋荒外”,就是“凶年”。司空曙《梁城老人怨》诗云:“朝为耕种人,暮作刀枪鬼。相看父子血,共染城壕水。”张籍《邻妇哭征夫》:“双鬟初合便分离,万里征夫不得随。今日军回身独殁,去时鞍马别人骑。”除了战死之外,活着的人也很痛苦,从唐代几首诗中可见一斑,如殷尧藩《关中伤乱后》:“去岁干戈险,今年蝗旱忧。关西归战马,海内卖耕牛。”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自私、贪婪、凶残、暴力是战争的根源,而遵循自然规律就不会发生战争。虽然“不知有之”,但是总会有以自然法则引导大众并辅佐君主的“太上”。根据自然法则,善于做事的人达到目的、有所成果就行,不敢以取胜而逞强。依靠自然规律以及自然能量才能取得成果,因此取得成果不能独自占有,而是让人们共享发展成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避免战争,避免“不道早已”。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原文】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解读】武夫成为战争者,使用不祥的利器,连动物也恐惧和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轻易接触。君子安居乐业则以左(明亮)为贵,使用兵不厌诈之术则以右(阴暗)为贵。战争者使用不祥的利器,不是君子想用的东西,万不得已才会使用它,淡然低调为上策。胜利了也不要洋洋得意,而洋洋得意者,就是以杀人为快乐。以杀人为快乐的人,就不可能得民心于天下。吉祥的事情崇尚光明磊落,凶残的事情崇尚阴谋诡计。自卫的将军居住于明处,进攻的将军居住于暗处。只要谈论战争事宜就要像对待丧礼一样处之。战争杀人众多,不得已时要以悲哀的心情去参与,打了胜仗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处理。

【探索】对战争“物或恶之”,何况是人呢,真是“寸心攒百箭”。如陆龟蒙《孤烛怨》诗云:“前回边使至,闻道交河战。坐想鼓鞞声,寸心攒百箭。”怨妇变成老妇人,如李端《宿石涧店闻妇人哭》诗云:“山店门前一妇人,哀哀夜哭向秋云。自说夫因征战死,朝来逢着旧将军。”将军凯旋而归,可是丈夫战死了,妇人只能哀哀夜哭向秋云。可是就有人为了“觅战功”愿意发动战争,如张蠙《吊万家冢》诗云:“兵罢淮边客路通,乱鸦来去噪寒空。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陈陶《续古》:“战地三尺骨,将军一身贵。自古若吊冤,落花少于泪。”真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勋章背后皆血泪。正因为如此,也确实应该“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地球原本是一个自然村。在一个自然村里,并不是因为人们要自由流动而引发战争,而往往是因为人们自我封闭,不让别人流动而诱发战争。台湾诗人卜衮先生的《界》值得人们深思:“心好比被刀割划着/
心好比被撕裂割划着/地球是完整的被天制造的/不过,人以其小小的心/将地球小块小块地界出自己的世界”。把完整的被天制造的地球,好像心被撕裂割划着一样,以其小小的心小块小块地界出自己的世界,就有可能诱发战争。在现代社会如此,在古代社会也如此。就像曹邺《筑城三首》中诗云:“筑人非筑城,围秦岂围我。不知城上土,化作宫中火。”还有陈陶在《续古》中诗曰:“秦家无庙略,遮虏续长城。万姓陇头死,中原荆棘生。”常建《塞下曲》诗云:“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御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幕沙场飞作灰。”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