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人物介绍 >> 世界人物 >> 历史名人正文
陈果夫
最新热门    
 
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因何失势?西安事变站错队

时间:2009-4-17 23:06:15  来源:书摘

杨虎城在军事上遭到一连串的惨败,使他认识到红军是打不得的,若再同红军打下去,只能把老本丢光,最后垮台。杨虎城说,部队被派去打红军,等于一个人被判了无期徒刑。所以,他和张学良一样,在遭到红军的严重打击之下,也开始考虑同共产党建立某种关系的问题了。1935年秋,南汉宸派人向杨虎城传达了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杨虎城表示赞同。这一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又派汪锋对杨及西北军将领进行工作。1936年春,王炳南奉中国共产党的指派从德国回国去做争取杨的工作。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杨虎城完全接受我党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张、杨的动向和西北的状况,蒋介石当然是甚为不满的。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亲自“督剿共匪”。28日,蒋在与张学良谈话时,张露出希望与中国共产党“妥协的意见”。对此,蒋介石在日记中说:“汉卿乃如此无知,可为心病。“张学良要求带兵抗日,而不愿剿共,此其作事无最后五分钟之坚定也。亦其不知作事应有段落,告一段落后,始可换一段落,始、终,本、末与节、次之理,何其茫然也。可叹!”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向张、杨提出两条:一条是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全部开赴前线(剿共),不得违抗命令;另一条是如果不愿“剿共”,则立刻将所部调出陕甘。这两条路对张、杨来说,一条也不能走;如果接受第一条,不仅在反共战争中必然使自己的势力逐步被削弱,而广大官兵也不愿同红军作战;如果接受第二条,一旦离开西北地区,两支军队又彼此隔离起来,那就必然被蒋介石各个击破,前途不堪设想。既不愿听从命令,又不愿离开西北,那么怎么办呢?张、杨决心先行进忠言,希望以自己的赤诚使蒋介石回心转意,联共抗日,不得已则用武力。这就是所谓“先忠谏然后兵谏”。

1936年12月2日,张学良在洛阳见到蒋介石,说明西安情况紧迫,或将生变,请蒋务必往西安一行。蒋介石也知道情况危急。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东北军之兵心,为察绥战事而动摇;则剿赤之举,几将功亏一篑。此实为国家安危最后之关键,故余不可不进驻西安,以资震慑,而挽危局,盖余个人之生死早置之度外矣!”在《西安半月记》中,蒋介石在引言中说:“中正于二次入陕之先,即已察知东北军剿匪部队思想庞杂,言动歧异,且有沟通匪部、自由退却等种种复杂离奇之报告,甚至谓将有非常之密谋与变乱者。”但是,蒋介石为了“剿共”,认为“剿共”已到了“最后五分钟成功之阶段”,所以还是亲赴西安。12月4日,蒋介石由洛阳飞往西安,住在西安东郊临潼华清池。蒋介石召开西北“剿共”会议。把陈诚、卫立煌、蒋鼎文、陈继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