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孔子世家谱》第五次大
魏巍:在病床上为当代《
中国历代名臣的离奇死亡
中国历代领导人的体育情
孔孟人格及其对历代士人
《孔子家语·执辔》篇易
《孔子思想研究》第一章
《孔子诗论》与孔子《诗
《孔子作〈春秋〉即“春
《孔教运动的由来及其评
最新热门    
 
历代《孔子家语》研究述略(图)

时间:2009-9-23 16:58:3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经认识到了唐本和“古本”即汉代版本的不同,颜师古的这句话成为后来持“王肃伪造《孔子家语》说”观点的学者立论的根据。

    到了宋代,人们开始怀疑《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二十七卷本《孔子家语》早已亡佚,现在所见到的《孔子家语》是王肃伪造的。宋代王柏是提出《孔子家语》伪书说的第一人,他的《家语考》是第一篇全面考察《孔子家语》源流、真伪的文章。他在书中指出:“四十四篇之<孔子家语》乃王肃杂取《左传》、《国语》、《荀》、《孟》、二戴《记》,割裂前后,织而成之,托以孔安国之名,孔衍之序,亦王肃自为也”(宋王柏《鲁斋集》卷九《家语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在他看来王肃不仅伪造了《孔子家语》,而且还伪造了《孔安国序》和孔衍的《奏言》。王柏之后又有陈振孙对此作进一步的论证,他在《直斋书录解题》卷九中指出:“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所传,魏散骑常侍王肃为之注。肃辟郑学,猛尝受学于肃,肃从猛得此书,与肃所论多合,从而证之,随行于世。云博士安国所得壁中书也,亦未必然。其间所载多见于《左氏传》、《大戴礼》诸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69页)。王肃伪造《孔子家语》说框定了元明清时期《孔子家语》伪书说的基调。

    然而当时,以朱熹和叶适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认为《孔子家语》非王肃伪造。如朱熹认为:“其书虽多疵,然非王肃所作”,“《孔子家语》虽记的不纯,却是当时书”(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七,中华书局,1986年)。叶适不仅认为《孔子家语》不伪,而且认为《孔子家语》、《论语》是同源的,并且孔安国是在孔门弟子整理的基础上撰定的《孔子家语》,他说:“《孔子家语》四十四篇,虽安国撰次,按后序,实孔氏诸弟子旧所集录,与《论语》、《孝经》并时,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之,名曰《孔子家语》”(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中华书局,1977年,第231—232页)。

    元代,据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记载,“《孔子家语》十卷,王肃注”,这表明当时流传的是十卷本的《孔子家语》。根据文献记载,当时流传的还有王广谋的注本和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刘祥卿的家刻本,其中以王广谋注的《孔子家语》本流传最为广泛。在《孔子家语》研究相对低落的元代,马端临、王广谋显得分外耀眼。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大量引用《王肃序》、孔衍上书、孔晁之书、《朱子语类》等诸多材料,并撰《新刊标题句解孔子家语》,共三卷。


    据《四库全书总目》记载,明代时流传的《孔子家语》只有两个版本,一是闽徐勃家本,多有缺页;二是海虞毛晋家本即汲古阁宋本,相对较为完整。其实当时流传的还有路一麟本、周宗建本等。至于对《孔子家语》的研究,明代的众多学者如何孟春、陆治、黄鲁曾、陈际泰、夏允彝、毛晋等均有涉猎。其中以何孟春和黄鲁曾为主要代表。何孟春补注《孔子家语》,八卷四十四篇,何孟春说孔安国本“世远不复得”,他没有见过宋版的王肃注本,所补注的也不是颜师古所说的唐本,而是王广谋的注本。他相信孔衍的上书,但认为《孔安国序》是王肃伪造,因此他干脆在《孔安国序》前加上了“魏王肃序”的字样,同时引用马昭的观点来支持自己的判断。黄鲁曾对《孔子家语》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他对《孔子家语》与孔氏家学关系的高度关注上,他说:“孔氏独多述作,自《鲁论》、《齐论》言之又有《孔子家语》,疑多鲤、伋所记并门人先后杂附之者,要之咸孔子之意也”(黄鲁曾注“明覆宋刊本”,书末《后序》中语)。同时他还认为《孔子家语》的成书有很长的过程。

    二、清代《孔子家语》研究概况

    清代对《孔子家语》的研究,其学者之多,著述之丰是以前历代所不能企及的。他们的研究集中表现为考证和辨别《孔子家语》的真伪,也分成了《孔子家语》“伪书说”、“非伪书说”和“增加说”三种主要的观点,其中“伪书说”占据了学术主流,对后世影响很大。

    1.《孔子家语》“伪书说”。清代学者孙志祖、范家相、姚际恒、崔述、皮锡瑞、王聘珍、丁晏以及四库馆臣等均认定《孔子家语》是伪书,特别是孙志祖、范家相分别著有《家语疏证》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