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孔子世家谱》第五次大
魏巍:在病床上为当代《
中国历代名臣的离奇死亡
中国历代领导人的体育情
孔孟人格及其对历代士人
《孔子家语·执辔》篇易
《孔子思想研究》第一章
《孔子诗论》与孔子《诗
《孔子作〈春秋〉即“春
《孔教运动的由来及其评
最新热门    
 
历代《孔子家语》研究述略(图)

时间:2009-9-23 16:58:3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中同样指出王肃所注《孔子家语》是由孔子家学之人纂集完成,同时他还运用事理和材料驳斥王肃伪造《孔子家语》说的观点。

    第二,孔安国撰集《孔子家语》,“伪书说”不成立。胡子生先生在《阜阳双古堆汉简与{孔子家语)》(《国学研究》第7卷,2000年)中推断《孔子家语》的编集者就是孔安国。他指出,旧说孔安国编纂《孔子家语》并作序,应当是可信的,长期以来,今本《孔子家语》被认为是王肃伪作,证据并不充分,至于《家语》在流传过程中有亡佚、改易、增益等,皆属传世古籍所遭遇的普遍问题,不足以此定其为伪书。杨朝明先生在《读<孔家语)札记》(《文史哲}2006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家语》由孔子弟子编成后经过辗转流传,其间有所散乱,最后孔安国得到此书,撰集而成今本《孔子家语》。宁镇疆先生在《读阜阳双古堆一号木牍与<孔子家语>相关章题余札》(《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2期)也指出今本《孔子家语》确是经孔安国整理才成书,并非王肃向壁虚造。

    第三,王肃改易和添加了部分内容,但非伪造全书。王承略先生《论<孔子家语>的真伪及其文献价值》(《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认为,今本《孔子家语》的大部分内容还保持着刘向校本的原貌,但今本较之刘向校本多出的篇目和文字,有的确实是王肃所为,但王肃伪造全书的观点不能成立。庞朴、张固也、朱渊清等也都持《孔子家语》“非伪书”之说。

    第四,王肃撰辑《孔子家语》。李传军先生在《<孔子家语>)辨疑》(《孔子研究》2004年第2期)中指出,今本《家语》的确为王肃所撰辑的一部著作,把它看成伪书是不正确的。王肃所说他的《家语》是得自于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的说法也仅仅是一种托词,是掩人耳目的“障眼法”。

    2.关于《孔子家语》的材料来源。随着地下文献的大量出土和简牍帛书的释读,学术界对《孔子家语》的材料来源有了新的不同认识。

    李学勤先生在《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中指出,八角廊《儒家者言》和安徽阜阳双古堆简牍中的一种性质相类,内容以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为主,且多和《说苑》及今本《孔子家语》有关,两者应该都是《家语》的原型。《儒家者言》可称为竹简本《家语》。庞朴先生在《话说“五至三无”》(《文史哲》2004年第1期)一文中专门细致研究了同时见于《孔子家语》与上博竹书的“五至三无”这一概念,最后认为上博竹书《民之父母》是《家语》的材料来源。胡平生先生在《阜阳双古堆汉简与<孔子家语>》中认为阜阳双古堆简牍内容广泛见于《孔子家语》,是《孔子家语》的材料来源,并断定孔安国撰集《孔子家语》时利用的就是这批竹简。朱渊清在《阜阳双古堆1号木牍札记二则》(《齐鲁学刊》2002年第4期)中论证了阜阳双古堆1号木牍应是一本单独的书,从内容上看,应是思孟学派记录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著作,并断言这一简牍就是《孔子家语》的材料来源。

    李传军先生在《<孔子家语>辨疑》中认为,现存《孔子家语》的材料基本来自于以《说苑》、《礼记》、《韩诗外传》为主的已有文献。

    3.关于《孔子家语》的文献价值。伴随着《孔子家语》伪书案的终结,《家语》的文献价值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如,杨朝明先生在《出土文献与<孔子家语>伪书案的终结》(《孔子家语通解》,台湾万卷楼出版公司,2005年)中指出,对于今天的孔子研究来说,《孔子家语》的价值并不在《论语》之下。由于其成书特征所决定,该书对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早期儒学更有价值。

    王承略先生在《论<孔子家语>的真伪及其文献价值》一文中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孔子家语》的文献价值:首先,《孔子家语》保存了某些独一无二的文献资料,是研究孔子、孔子弟子及先秦两汉文化典籍的重要依据;其次,《孔子家语》保存了比较准确可靠的文献资料,可以对传世的其他典籍匡谬补缺,具有足资参考利用的史料价值;复次,《孔子家语》保存了一大批比较原始的文献资料,有许多地方明显胜于其他相关古籍,具有重要的版本、校勘价值。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