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黄玉顺 ·〖儒学复兴的
索几个字搭一条命(图)
重庆历史上真实黑社会:
三条路线进新疆(图)
“走西口”:一条血泪与
张国荣坦言断臂之恋:走
抗联将领冯仲云传奇 装
改革八贤之习仲勋:“杀
孟子“学问之道”的三条
邵洵美鲁迅一条注释,掩
最新热门    
 
一条路带出方城的厚重历史(图)

时间:2009-11-7 11:02:20  来源:大河报
;   缯(、曾)国在历史文献和文物铭记中多次出现。但缯国在哪里?据《辞源》记载:古国名,故城在今山东枣庄市东;《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缯国,汉诸侯国,治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属东海郡。王莽时改缯置县。不过这样记载的同时,辞典还记载有“缯关”:春秋楚地,在今河南省方城县北。实际上,《辞海》中所载“曾”为古国名,又称为缯、,在今河南方城一带。历史上的缯国虽不大有名,但历史却长达1500年之久,其间地望数处,其中之一就是南阳方城境内的“缯国”。缯关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哀公四年》“致方城之外于缯关”。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春秋时期的方城境内确实存在一个缯国,并与其他缯国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而存在于方城境内的缯国、缯关与丝绸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是一个古老而名副其实的桑蚕之乡、丝绸之国。

    也正因为如此,有了后来的丝绸源头和张骞分封。

    汉代张骞封侯于博望

    作为中国出使西域第一人,张骞与方城有着分不开的渊源。方城出土的汉画像石有大量的胡人形象,表明两汉时期这里与西域就已往来频繁。由刘玉生编著的《方城汉画》,有“胡奴门”画像。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南阳汉代画像石》中,有“车骑出行”画像,即为张骞出使西域的生动场景。而张骞就分封在方城博望镇。

    据《辞海》:“博望,古县名,西汉置。”位于现在方城县西南30公里处的博望镇境内,先后为县、为店、为驿、为镇,因建制不同,古城城域也有所变化。从西汉武帝置博望县至南朝宋,博望县历六百余年,博望古城就是博望县的治所。县治博望古城位于白条河西岸,以县衙为中心,东西长约2600米,辖45里博望屯。这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商贸繁荣,非常繁华。自博望侯张骞后,汉宣帝(公元前73年~前49年)外戚许产、许舜、许敞、许党、许并、许绍相继封侯于此。而张骞故乡陕西城固的博望镇博望村,是后来由城关镇白岩村改名而来。后世的方城人为纪念张骞,在博望镇和县城南大门分别修建了张骞祠和张骞广场。

    “汉武帝将张骞封侯于河南方城境内的博望,正是因为当时南阳包括博望在内的区域经济、文化十分发达,有利于更好地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方城县常务副县长白振国先生说。


    佛沟摩崖石刻方城为丝绸之路源头的佐证

    揭开方城是丝绸之路源头的,是一组佛教摩崖石刻,这组石刻叫佛沟摩崖石刻,而从这个石刻中论证出方城丝绸之路源头地位的,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著名西域史研究专家、探险家杨镰先生。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老先生来到位于方城县小史店镇东南8公里处的香山,当他看到佛沟摩崖造像时,一下子震惊了。这是一组经典的佛教故事造像,作为河南省西南部发现的最大一处石雕造像,分别镌刻在南北两块自然巨石上,北石高3米多、宽约3.3米,南石高约2.6米、宽约2.7米,总计雕像32龛138躯,主要有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阿难、迦叶、比丘等。雕像看上去生动逼真,姿态各异,有的宁静端庄、和蔼可亲,有的金刚怒目、气魄雄伟。相传这些摩崖

    造像雕凿于北魏,延至唐。但杨镰在仔细查看后认为不是这样,它很可能是更早时期的造像。其后,他又和一些考古、文史专家来到这里,仔细探察,最终认定:这些佛像都是高鼻深眼的西域人,无论是骑羊的,还是千手千眼的佛像,都与后来出现的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等佛像石刻明显不同,而是具有浓郁的印度佛教风格。这些佛像石刻,比佛教正式传入中原要早数百年,很可能是张骞被封为博望侯后,跟随张骞来到中原生活的西域人负责雕刻的。如果这些造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