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狄仁杰--宦海浮沉,心系
最新热门    
 
鸿宝浮沉:大盂鼎、大克鼎流传记(图)

时间:2010-3-10 10:28:24  来源:北京日报
有多少、有哪些,从此成了不解之谜。

  潘裕达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先人的收藏,但始终得不到答案。他告诉记者,祖荫公晚年曾辑有《攀古楼彝器款识》二卷,但未及将所有藏品辑录就去世了。饶是如此,书中所载亦有林林总总数百器。除大盂鼎、大克鼎之外,尚有著名的史颂鼎、邵(lǚ)钟四、郾侯鼎、夫舍鼎、季余鼎、祖乙卣(yǒu)、休敦、季良父等等,蔚为壮观。

  潘祖年继承了兄长的收藏之后,“谨守护持,绝不示人”,20余年从不对外吐露半字。潘祖年编撰了《潘祖荫年谱》,按理应该是对这些藏品进行过系统整理、清点,但没有留下详细谱录就撒手人寰。

  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顾廷龙,娶潘祖年堂侄女为妻,是极少数几个能得到潘祖年信任,有机会亲眼目睹潘家收藏的人之一。顾廷龙曾靠年轻时的记忆,作过一篇《吴县潘氏攀古楼吴氏愙斋两家藏器目叙》,这是目前能够找到的潘家青铜器收藏最详细的统计:

  “潘氏器,未有人编其目,余亦就所见拓本而钤有其藏印者,录为一册,计四百数十器,秦、汉物及其杂器则尚未在焉,洵足为藏家之冠。至所藏总数,未由访悉,惟褚礼堂尝谓藏六百余品,则余所辑录者三之二耳,余者得非即秦、汉物及其他杂器也耶?”

  可见,顾廷龙也未能得见潘家藏品全貌,只能大致估计其总数。这一点在潘达于的回忆中也有所印证。

  潘祖年当年居住的南石子街旧宅,是一个“跑马楼”。所谓“跑马楼”,指的是四周都有走廊可通行的楼屋。宅院共有三进,潘家的收藏就保存于第二进的房子中。据潘达于回忆,当时青铜器放满了一大间加一隔厢,字画卷轴典籍堆放在另外一间一隔厢内。

  顾文中所说的“褚礼堂”位于这栋房子的二层,只摆放着数量众多的小件青铜器。而大盂鼎、大克鼎等重器并不在此处。潘祖年为这两件鸿宝专门打制了两只大木柜,平时柜门严锁,放置在一层屋中。看上去和一般的衣柜无异,而外人根本不知里面放的竟是两只旷世宝鼎。

  1926年潘祖年病故,潘家懋年仅4岁,年纪轻轻的潘达于不得不挑起侍奉好婆(潘祖年的续配祁氏夫人)、掌管门户、守护家藏的重任。1933年,祁夫人又去世,潘达于身边只有家懋、家华一双过继儿女。

  偌大的庭院,孤儿寡母三人守护着几屋子随时被人窥视的文物财宝,潘达于的压力可想而知。

  潘达于没有文化,自己没有能力对浩荡藏品进行整理、清点,又不敢借他人之手,她能做的,就是把藏宝的几间屋子尽皆锁闭,至于藏品总数,潘达于终生都不清楚。

  新中国成立后,潘家向国家捐献了大量藏品。原上海博物馆馆长、中国青铜器研究泰斗马承源曾对潘达于老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家的青铜器收藏仅次于故宫。”这句话更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历尽劫波鼎无恙

  在文物收藏界,从上世纪初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约30年时间,被称作收藏家们的“黄金岁月”。辛亥革命、清朝覆灭、军阀混战……一系列剧烈社会变革,彻底打乱了中国的社会结构,传统的收藏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聚散、流转。

  而对家道中落的前朝收藏大家来讲,经历的却是一场灾难。

  在战乱纷呈的时世中,苏州潘家只剩一个寡居的弱女子,能独立护持价值倾城的无数文物,无异于天方夜谭。更何况,潘家的收藏早已盛名在外,一拨又一拨明里暗里的求宝者纷至沓来。文物的流失注定无可避免。

  潘家被窃贼光顾了多少次,潘达于也记不清,她只回忆过这样一件事。某天早上,家里的佣人在庭院东侧的花园发现了一个麻袋,里面是装得满满的青铜器。显然,这是一个太过贪心的窃贼所为——妄图一次盗走的

  宝贝太多,以致无力背着麻袋翻过潘家的高墙,迫不得已将所盗之物掩藏于花园,以图改日再取。没想到却被潘家人首先找到。但有多少文物没这么幸运,失之盗贼之手,就无从计数了。

  而即便家中被窃,潘达于也不敢报案。那只会暴露家中藏宝,招来更多的祸患。所幸那些毛贼只能盗走少部分的小件物品,大盂鼎、大克鼎这样的重器,绝非偷盗所能取走。

  真正直奔盂、克二鼎而来的,是那些手提重金的各路收藏家、古董贩子。据说,曾经有个美国商人登门,出价600两黄金和上海的一栋洋房,点名要买大盂鼎、大克鼎,结果被潘达于坚定拒绝。

  潘裕达告诉记者,这个故事其实只有“部分真实”。文物大买家极少直接登门,多是通过潘氏家族的成员先做说客。在这一步就会被潘达于拒绝。她的回答和其爷爷一样简单:“没有。”

  “好婆达观处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