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狄仁杰--宦海浮沉,心系
最新热门    
 
鸿宝浮沉:大盂鼎、大克鼎流传记(图)

时间:2010-3-10 10:28:24  来源:北京日报
对金钱看得极淡。很难想象她守着价值无法估量的家传文物,居然终生连一件像样的首饰都没有。”潘裕达说,“老年时的好婆,最常夸耀自己的是,无论家道多难,她也没有卖过一件家传宝贝。”

  黄金打动不了潘达于,却在潘氏族人和佣人中买通了一些“家贼”,使得潘家藏宝流出了不少。万幸的是,这些“家贼”同样只能趁人不备,私藏一些小件出门,大盂鼎、大克鼎又被潘达于严加防范,始终没有被触及。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搏斗中,大盂鼎、大克鼎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凶险。

  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中国军民顽强抵抗3个多月,上海沦陷。11月19日,苏州沦陷。

  正如潘达于此前所料,日军进城后,随即开始满城劫掠。

  时人所记《苏州沦陷记》,记载了当时日军的野蛮行径:“日军每入民家,视有佳书画之已装裱者,辄以刺刀割取……苏人孔陟岵先生,尝因一画轴不肯舍去,与日兵相争持,卒被击一刺刀,头部血流如注……”

  潘家是苏州著名的收藏世家,自然被日军列为首要目标。更令人吃惊的是,闯入潘家的日军不但举着明晃晃的刺刀,竟然还拿着一份“藏宝单”按图索骥。

  原来,就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前一年,国民党当局刚刚在苏州举办了一场“吴中文献文物会展”。展前曾向潘家提出要借“宝鼎”,潘达于明确拒绝,但还是借出了少部分字画、古籍供展览之用。

  而这场“吴中文献文物会展”竟给苏州文物造成了一场浩劫——它的展品目录落入了日军之手,成了日军有组织、有计划的掠夺目录。

  不过,大盂鼎、大克鼎并不在这份目录中,而且已被潘达于埋藏于地下,倒是不易被搜到。每次有日军闯入,最令潘达于揪心的是“三间头”。

  所谓“三间头”,指的是最深一进院子正房后房檐下隔出的三间小房,只有一扇小门与弄堂相通,非常严密。潘达于埋鼎之后,把更多的藏书、书画、卷轴、铜器等等,搬进“三间头”,小门关严,外面用旧家具堆没,收拾得随随便便。看上去这里就是一个堆放杂物的墙角,外人根本想不到背后还有三间“暗室”。

  即便这样,潘家还是有众多的藏品无处收藏。潘达于就让姐夫潘博山挑出相对更珍贵的打包,送到乡下亲戚家保存,最后一些实在没有办法,只能仍旧锁在屋中,危急时刻或许还能“丢卒保车”。

  日军先后来了潘家七次,将未能妥善藏匿的文物搜刮一空。而大盂鼎、大克鼎和藏在“三间头”中的大量文物,竟然始终未被发现,平安度过了八年抗战。

  中华灿烂文明铸就的两只至尊宝鼎,安然躺在中国的土地中,静待重现辉煌。

  鸿宝重现 克保永久

  1951年7月,正在筹建上海博物馆的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收到了一封引发举世轰动的捐赠信:“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呈献大部,并请拨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筹备之博物馆珍藏展览,俾全国性之文物得于全国重要区域内,供广大观众之观瞻及研究……”

  寄信人,正是已经守护了大盂鼎、大克鼎二十余年

  的潘达于。

  1951年历来被看做是大盂鼎、大克鼎第二次出土的年份。而潘裕达告诉记者,实际上,此时距两件宝鼎第二次出土已经过了7年。

  1944年,潘家旧宅堂屋八仙桌下的方砖地面忽然塌出了一个大洞。原来,当年埋鼎时太过仓促,木箱就是从市场上买的原木,从中间劈开后草草钉成。在地下埋藏7年后,木料腐烂,连泥土带方砖都塌了下去。

  潘达于急忙让儿子家懋和木匠把两只大鼎重新挖了出来。

  当时苏州仍被日伪政权占据着,两只大鼎被悄悄安置在潘宅一间房间的角落里,鼎里放些破衣杂物,再用旧家具堆没,房间锁死,再不进人。两鼎就这样又秘密保存了7年。

  值得一提的是,原被端方所藏的毛公鼎,在端方死后被后人售卖,几经流转,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历经劫难,几次被典押、质卖,险被日军掠走。但终被叶恭卓、叶公超、陈永仁等几位收藏家、实业家保护了下来。1946年,沪上巨商陈永仁将毛公鼎捐献给国民政府,隔年由上海运至南京,收藏于中央博物馆。

  1948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大量珍贵文物南迁至台北,毛公鼎亦在其中,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