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穿越刀山峪寻找穆柯寨(
中西文化交融使者 利玛
穿越关山100年寻访京张
穿越千年的神秘织锦:五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风,可以穿越荆棘
最新热门    
 
穿越在千百年的舞台上 古今戏剧中的屈原形象

时间:2010-6-11 11:25:51  来源:深圳特区报

 
    抗战形势需要借屈原以呐喊

    如前所述,今人对屈原的理解,基本上以郭沫若先生的观点为依据。因为,郭沫若的《屈原研究》是其历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在他写《屈原》话剧之前,他已经解决了屈原两大形象的识别问题。其一,定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者;其二,把屈原作为孔子“仁政”的代表人物。他的爱国形象与主张仁政的形象是一致的。因为,他想以楚国为中坚力量,在六国推行仁政来统一中国,从而与“虎狼之秦国”的武力统一中国区分开。而他一生的拒秦之举,恰恰与中国的上世纪40年代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大形势相仿,所以,才有了郭沫若要写《屈原》一剧的时代需要与革命动力。借古喻今,借历史说现实,恰是郭沫若的长项,因为他对历史颇有研究。

    按郭沫若先生自己的说法,《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序俄文译本史剧〈屈原〉》)。”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中国现代戏剧史专著《中国现代戏剧史稿》认为,通过“南后诬陷”这一突变,屈原一生的悲剧性已被凝聚在一个具体事件中了。政治斗争采取了人格污蔑的方式,保民兴楚的大业毁于顷刻之间,伟大高尚的灵魂被卑污的小人践踏,智慧和忠诚在昏庸面前失去了作用,这正是屈原一生悲剧的戏剧化的表现,遭此巨变时,从屈原那可与日月争光的心胸中喊出的是:你陷害的不是我……是我们的楚国,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郭沫若借屈原的呐喊,喊出了抗战军民的心声。《屈原》在当时的重庆演出,震撼了所有的观众,起到了鼓舞抗战士气的巨大作用。

    我们需要怎样的屈原

    从孤愤的屈原,到幻化的屈原,再到抗战需要的屈原。我们说,屈原的戏剧形象无不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而一个真实的屈原,他绝不是戏剧的屈原,也未必是历史的屈原。两千多年来,谁能认识真实的屈原呢?也许,我们会感到楚国的屈原很遥远,《离骚》的屈原很神秘,政治的屈原很失意,放逐的屈原很孤独,爱国的屈原很崇高……可是,我们毕竟不知道,我们需要怎样的屈原。如果让我挑选,我宁可选择戏剧的屈原。因为,一个戏剧的屈原最像时代的屈原。而今,伟大的屈原以及有关的端午节,已经成为一个打上文化标志的仪式,并非学子式、学院式的屈原了。人们在节日怀念屈原,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并没有什么实际内容。我想,当屈原被推动着走进大众,成为旅游节上文化与商业联姻的标签,本身就很有戏剧性。

    相关链接

    端午节与屈原


    据说,在屈原之前已经有端午节。可以想见,屈原生前也要过端午节。当时的过法只是“五月五日,蓄兰而沐”。这个节应该是一个“卫生节”。这可能与天气的温度有关。这一天,人们除了沐浴之外,还要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而自从屈原在汨罗江“怀石投江”之后,端午节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包粽子投在江里,划龙舟驱蛟龙,是为了死后的屈原不被蛟龙撕咬他的身体。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