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清代摹古之首——王时敏
清代的绿杨吟唱(图)
清代菩提木雕十六应真巨
清代高考满分作文是啥样
老北京人踢足球:记载始
清代盐商的真实困境 回
揭起皇后的盖头来:清代
乾隆与清代御宝制度(图
清代一件纠劾大案如何不
清代“花木兰”被下属始
最新热门    
 
清代巨人吴大力的昭陵奇缘(图)

时间:2010-7-24 10:46:04  来源:辽沈晚报
这事儿难不倒我,我生来就有这么大的力气,恐怕就是为了帮皇帝这次忙的。他连忙去应诏,修陵官把他带进了碑亭。

    他进入碑亭仔细看了石碑和碑头,又估量了一下亭内的尺寸,随后向监工提出在石碑四周搭上跳板,跳板要层层加厚。然后,他在众人的帮助下把碑头在地上立起,使碑头靠在他的身后,紧接着,他用双手将碑头紧紧托住,闭目养神停了些许时间。突然,他双目一睁,大吼一声“起!”,同时浑身肌肉虬结暴涨,额上青筋突出、喉结滚动、腰身一挺,那碑头竟然被他背了起来!吴大力先迈右脚,矮成弓步状,“啪”的一声,地面抖了几抖,他膝盖微弯,双脚顿了顿,斜身扭腰,左脚又倏忽间迈了出去。他这一脚登上了跳板,尘土激溅,“轰”的一声,那跳板颤了几颤,顺着向上的弹力,吴大力又顺势把右脚抬上了另外一层跳板。

    就这样,他一层一层一直挪到碑身顶端,在底下观看的工匠们心都跳到了嗓子眼儿上。只见吴大力又顿了好一会儿,突然一声低吼,一转身将碑头担在了碑身边上,他重重喘了几口粗气,用手甩下额头的汗水,稍事休息之后,他双臂抱住碑头,第三声大吼之下,他硬生生将碑头抱起,对准碑顶缓缓一放,“砰”!碑头终于稳稳当当地坐在碑身上了。吴大力松了口气,就在他扭转身子准备下跳板之时,底下观看的工匠们突然爆发出了轰天价的喝彩。吴大力蒲叶般的大手往脸上一抹,汗水吧嗒吧嗒落了下来,他舔掉掉落在口中的咸汗,冲着下面的人群憨憨笑了起来。大家纷纷向他道喜,这喜是啥喜呢?

    不久,康熙皇帝御驾来到沈阳祭祖,祭祀典礼过后,他亲自来到神功圣德碑亭看了看这费时费力才修好的石碑,修陵官员忙把吴大力如何安装碑头的神奇故事讲给康熙听,康熙大奇,想起了自己的圣旨。随后,康熙前往盛京行宫。第二天,他在盛京宫殿召见了吴大力,一番夸赞之后,问他可愿接受重金赏赐,这吴大力也不浑,金子总会花完的,倒不如官职来得实在。于是他拒绝了重金,启奏皇帝说,小人给陛下办事那是荣幸,本来就不是求赏赐的。康熙一听非常高兴,于是给吴大力颁发了昭陵四品官文书和官印,又赐给他两块最好的石板,叫他留作墓碑之用。从此,吴大力成了“吴大人”,吴大嫂一家可谓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据说,吴大力当年愣是把那两块千斤重的石板背回了自己的屯子,也算是奇闻一件了。至此之后,屯子里的人都对他刮目相看,而吴大力也买了地、盖了房,成了大户人家。老吴家终于扬眉吐气了。

    子孙不孝为富不仁世袭四品官被削

    吴大力病故了。他的子孙特意给他在大韩屯附近的向阳之地选了一块安息之所。这墓修得非常高大,当然也用了康熙御赐的石板作碑,这两块碑名叫龟趺螭首七眼透珑碑,碑上刻着吴大力受皇恩的经过。

    后来,四品官职传到了吴大力的孙子这一辈。可这孙子人品不咋地,为官之后不说造福百姓,反而为富不仁祸害乡亲。就举一个例子来说,当时大韩屯有很多眼井,然而这些井里出来的水却很苦涩,烧水做饭都很不好。因为普通乡民没钱,挖的井太浅,没法子取到好水,而吴家很富有,井挖得深,井里涌出来的水甘甜可口。乡邻们于是纷纷到吴家取水,要说,这地下水本是无主之物,人们来取那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可惜,这吴家现在有钱有势,颇有点儿架子,他们嫌应付取水的乡民太麻烦,不知谁出了个馊主意,吴家在大门上贴了张告示,宣布从今往后,此地是我家,此井是我挖,尔等穷乡民,要想喝甜水,留下买水钱。这张告示一出来,乡亲们纷纷在心里暗暗斥骂。有钱的人家可以买得起水,而没钱的百姓只好打道回府,继续用涩水做饭了。

    也不知是嘉庆帝还是道光帝,听说了这回事,一怒之下,以吴家为官不仁为由,吊销了他家的四品官职,还把他们削职为民,并且下旨吴家大井的水可以任由乡民共享。倒霉事一桩接一桩,后来,吴大力墓地上的两块墓碑其中一块竟然自动走失了。据如今大韩屯百姓说,数十年前,另一块墓碑还存在,但现在,吴大力的墓早没了。

    有书记载

    那么,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吴大力的事迹是大韩屯的口耳传说,还是有其他书面记载?记者翻阅了一些清代的野史笔记,和一些讲奇闻轶事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