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童岭 赵婷: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评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时间:2009-7-8 15:52:34  来源:不详

宋体>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63.00

 

  探讨一个业已不存在的实体,而暗暗寄托了自己对现实的评价和希望,这大约是余英时先生《士与中国文化》能够唤起诸多读者共鸣的原因。今就《士与中国文化》一书敬陈鄙意若干。

 

 

  余先生兼通中西之学,《士与中国文化》一书正如他在引言中所说,要“在西方文化的对照之下”,力图整理岀中国士人思想变化的脉络。特别是其前三篇的论述拓开了一片全新而广阔的研究视野。

 

  余先生的诸多议论均以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的核心理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All history is history of thought),作为支撑。比如,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家在研讨任何过去的事件时,都应采取外在性与内在性的两面看(《历史的观念》第五编,本文引述的柯氏观点均出于此书商务版汉译本)。对于士的整体研究来说,所谓外在性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而内在性则指士本身的思想;对于士的个体研究来说,所谓外在性指士的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等外在表现,内在性则指士的个人思想。"俳优"、"魏晋"人物都是极好的分析例证。另外,柯氏认为,单纯的事件之外还要探讨历史的行动,行动才是事件外在性与内在性的统一。余先生也深得其旨。第七篇《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第358页),开宗义就提出要关注士的两个方面--思想与行为。史料的广博与精微也是《士与中国文化》另一大特点,更令我们叹服的是,余先生运用材料而不被其所困。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