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陈文德:寒酸皇帝赵匡胤
最新热门    
 
陆建德:地方分离主义与中央集权

时间:2009-7-15 14:26:09  来源:不详
以往史家同声谴责立宪党人攫取革命成果,张先生则得出这一结论:“他们在各省独立中的力图控制局势,虽是权力之争,亦是出于救时之心。”国民党执政后,学者写清末民初的历史一般容易取党史的视角,凡事必以同盟会为中心,能在1969年为非同盟会人士说话,已经不容易了。张先生实际上走得更远一些。讲到晚清的立宪,大陆论者多谓清廷倒行逆施,任何措施都会招来“欺骗”、“拖延”等指责。张先生则基本肯定政府用心之诚,但是好像更倾心立宪派中的激烈主张,时而或或暗地表示,如果改革更快,岂不更好!这与其说是上世纪六十年代“PC”(政治立场正确)的苛刻要求,还不如说是张先生的一贯立场,多少让愚顽的后学感到困惑。他在作于七十年代的《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 (2002年岳麓书社出了大陆版)中也称,立宪派请愿国会,“尤其令人激赏。如果此趋势继续发展,全民政治的前途是乐观的”。文盲之国的“全民政治”不知是何等模样?遇事只求速成的立宪激进派表面上崇拜宪章,实际上追求的是独霸一方的权力,“速开国会”是挑战、削弱进而颠覆中央的有力手段。在地方分离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博弈中,前者取得了胜利。在这兴奋喧闹的几年里,一些“先进”人物的举动和打算是值得好好检视一番的。张先生这句话千真万确:“清廷势绌,始于立宪。”不过,他不是在表达惋惜。张先生晚年深感革命破坏社会,成本巨大。立宪派推助革命,是不是也要承担一些责任呢?

  清廷在1906年宣布实行宪政,最大的失误就是速度过快。一辆破旧的大车,经不起赶车人和后座上诸多催逼者的折腾,终于散了架。很多改革措施极有意义,而且惠及民国(如律改革),它们就像狂欢之夜的焰火,几乎令人目不暇接。可是戊戌变法时鲁莽操切的“大跃进”又一次重演,改革的中枢失去了必不可少的领导力。请愿国会,弹劾军机,成立宪友会和咨议局联合会,拒绝铁路收归国有,莫不呈露出藐视、胁迫中央的意图。时局至此,国家分崩离析,指日可待。立宪党人表面上与革命派异趣,在急于夺权这点上,他们是一对双胞胎。两方人士后来都作出热爱共和的表白,但他们所说的共和,要么是周召共和,即各省独立自治,要么是孙中山后来说的“三年军政、六年训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