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陈文德:寒酸皇帝赵匡胤
最新热门    
 
陆建德:地方分离主义与中央集权

时间:2009-7-15 14:26:09  来源:不详
不仅阻碍了船速,而且会引来翻船的大祸。迫在眉睫的是八位管帆的大臣必须听候船长的统一调遣,互相合作,使巨船吃足风力,朝既定的方向稳进。然而船上的英雄豪杰却不这样看,他们发表演讲,煽动造反。作者称他们是“不懂事的少年”。《老残游记》写毕于1906年,即仿行宪政的光绪三十二年。如果那时的中国可比为帆船,船上的大小桅杆其实难以数计。在很多方面,“国家”(the state)几乎缺席,治理程度低得惊人:没有统一的币制,没有任何金融安全的防范意识,市场上流通中外、新旧、官私各种货币,名目之多,世所仅见。1901年清政府在西安发布变法上谕,地方自治和中央集权很快成为一对尖锐的矛盾。随着对外交往日多,政府与国家在经济活动和社会建设中统筹兼顾的作用渐渐显现。1905年造币总厂成立,户部银行开市,然而几年前软弱的中央政府却准许各省自行开设官银钱局,自铸银元铜元,还允许各省官商自集资本兴修铁路。宣统年间度支部开始制订全国财政预算,这是中央集权的重要一步。一个良好的开端很快就因内乱中断。辛亥革命以后全国(包括西藏、蒙古)的乱象可以解读为地方分离主义的胜利。以灾祸为福祉,这实在需要车载斗量的愚勇。

  一般人们认为,中国在甲午战争之后积极向日本学习。然而立宪却使中国离日本愈来愈远。明治维新撤藩设县,王政复古,积聚了巨大的爱国向心力。国家的观念在中国却是缺失的,仿行宪政后,离心力更见嚣张。戊戌变法时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成立,足以表明地方意识太强,暗含了分裂的种子。福建道监察御史黄桂鋆上奏道:“推而广之,天下皆为人所保,天下不从此分裂乎?名为保其桑梓,实则毁其家邦。”按照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的说法,离心的趋势始于“太平天国”作乱,当时外省督抚权力巨大,对朝廷虚与委蛇,“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辛亥革命时各省宣布独立,无非是离心趋势的演进。

  我们不妨看看中央集权派的观点。1905年,御史刘汝骥奏请“张君权”。他所说的其实就是政府治理程度太低:“兵疲民困,百孔千疮,其病总由于君权之不振,何有于专?何有于制?”出于一种十八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伯克式的担忧,他警告说,在中央权力几乎缺失的状态下匆匆立宪,犹如“医者不寻其脉理,不察其症结,见萎弱之病夫,遽施乌堇猛烈之剂也”。质疑立宪的进程并不意味着反对立宪的理念。福建道监察御史赵炳麟在1902年就吁求立宪,三年后又提议考察宪政,但是到了1906年,他又担心立宪有“大臣陵君、郡县专横之弊”。曾在邮传部、礼部和学部任侍郎的于式枚始终强调,立宪必须“预为筹备,循序渐进”,在两个极端之间稳步渐进:“不可因群言混淆遂有急就之思,亦不可因民气喧嚣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