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陈文德:寒酸皇帝赵匡胤
最新热门    
 
陆建德:地方分离主义与中央集权

时间:2009-7-15 14:26:09  来源:不详
政”。孟德斯鸠所言的共和的美德,对他们来说既无比陌生,又绝无吸引力可言。

  局势失控后,载沣以宣统名义发《罪己诏》,隆裕太后允下《退位诏书》,也是“出于救时之心”,但是很难得到史家的同情。一些标准的晚清史往往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清廷唯一的出路就是立即、彻底退出政治舞台,把权力像赏金一样悬挂在紫禁城的城楼上,听任立宪派、同盟会、光复会、各封疆大臣、袁世凯以及无数窥觊“神器”的秘密会党自相残杀,决出胜负。不,这还不够,抢夺者仍有怨言。只要他还未百分之百地掌权,这个世界的是非就总是颠倒的。清廷依然罪责难逃。

  《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一书多次提到,安定的局面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民国动荡频仍,财源未开,微薄的财力大多耗于军队,无力从事建设,于是各方面的进步反而不如清季。(民国后各方面情况不及晚清,那是从孙中山到李大钊等不同人物的共识。)张先生在“代序”里介绍了洪庭洞(即亨廷顿)一派的观点:后进国家的政治发展应该在制度和组织上培植基础,过早要求政治参与或进行政治动员只会导致政局不稳,不利于社会改革和发展。张先生好像从中悟出什么道理,不便多说,反而又称,有时流血的革命不能避免,颇有为国民党前身同盟会辩白的意思。

  张先生撰写《立宪派与辛亥革命》的时候还来不及关注亨廷顿的《变化中社会的政治秩序》(1968)。亨廷顿此书起首第一句话就是:“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区别,并不在于政府统治形式的不同,而在于政府统治程度的高低。”晚清的立宪派、革命派以及后来一代代的理想主义者则反之:统治程度(问题)可以不计,选定了正确的统治形式(主义),一切问题将“根本解决”。力倡立宪的开明人士都将日本战胜俄国归功于一部宪法。他们应该知道墨西哥早在1820年代就有了一部美式宪法,可惜未变为美国。现在不少非洲国家(如索马里)有“民主共和”的美称,它们与欧洲君主立宪国的最大“政治区别”,不是统治形式,而是统治程度。

  二十世纪头十年,绝大多数中国民众没受过教育,浑浑噩噩,不知民权、选举为何物。根据1908年的各省咨议局并议员选举章程,选民及候选人必须具备一些条件。经过严格筛选,合于选民资格的人数很少。再说有经济实力者遵照“财不露白”的民间古训,虽有资格也不去登记。根据张先生的统计,最终二十一省选民与人口之比低得惊人,平均不到0.42%。 更可悲的是合格选民中又只有少数人不惮烦难去行使自己的权利。比如广州的八十九个投票所门可罗雀,仅一所得十六票,其他三五票而己,有六十处竟然仅有一票。真正行使投票权的甚至不到享有选民资格者的四分之一。广州得风气之先,居然如此狼狈,其他地方可想而知。结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