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金代长城遗址遭严重破坏…
北京一景区经理自筹资金…
最新热门    
 
长城:农耕民的生存安全屏障——谈长城文化的民生内涵

时间:2009-7-22 12:44:44  来源:不详
一直处于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和久居中原的农耕民族,原本都是同宗同祖的炎黄子孙。《史记•匈奴》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苗裔也,曰淳维。”夏禹乃“黄帝之玄孙。”夏亡时,淳维逃入北方草原,和那里的戎族融合到一起,而繁衍发展为匈奴或胡。由于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生产力高低有别。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吃穿用等都直接取之于自然界。很显然这是不能满足他们生命生活需求的,所以他们使用落后野蛮的手段,向生产力发展较高的中原农耕民族进行掠夺,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这种掠夺也是民生问题引发的,只是他们采取的办法是以牺牲他族的生存,换取自身的生存,这就形成了双方长期的矛盾。而长城这一永久性的军事防御工程,就是这种矛盾的产物。长城在阻挡掠夺侵扰的基础上,还为长城内外进行商贸往来,创造了和平有序的环境,给双方带来益处。这种防掠夺,争友好都是中华民族内部之事。防掠夺是兄弟阋墙,争友好是亲邻和睦相处。所以说长城文化的民生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长城既然对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民生都是有益的,为什么总是有人批评长城给人民带来的不是“安”而是“怨”呢?流传很久很广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为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有必要对《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民间故事演绎的过程,作一简要的分析。

 

据查,最早记载这个故事原型的是《左传》。《左传》也称《左氏春秋》。书中保存了从鲁稳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期间春秋各国的大量史料。书中记载,齐国攻打莒国,齐国勇士杞梁,在攻城中战死。齐庄公,还兵于齐都郊外,遇到了杞梁妻,即在郊外为杞梁弔丧。杞梁妻曰:“殖(杞梁)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敞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弔。”齐庄公接受了杞梁妻的批评,到杞梁家弔丧。这里赞扬的是杞梁妻知礼达理的品德,战国后期,这个故事便加进了杞梁妻恸哭的情节,并大作“哭“的威力的文章。杞梁妻之哭,先是变成了齐国的国俗,继而又哭崩了城墙。

 

到了代,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都有了质的变化。晚唐一位名叫贯休的诗僧,写的一首诗《杞梁妻》,可说是这个故事突变的一个标志。诗中写道:

 

秦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