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观古迹走书院听讲座 两…
国学联姻娱乐 复兴还是…
史灿方:复兴母语文化的…
东佳书院诗联赏析
寒山书院第三届学僧毕业…
季羡林任继愈离去:“国…
佛光山胜鬘书院第二十三…
汉字全球复兴 专家:成强…
汉字全球复兴 专家:成强…
肖复兴:老舍不是一块肥…
最新热门    
 
书院复兴与国学热潮

时间:2009-8-18 11:54:42  来源:不详
   

  在中国,书院最糟糕的经历应该起始于上世纪初,1901年,光绪帝下诏,改书院为西学堂,自此,书院才开始销声匿迹。随后,随着五四运动的开始,书院被完全抛弃。甲午战争之后,以前被国人看不起的日本大胜,这使得国人免不了开始反省,于是,当时派出许多人带着“日本人为什么可以打败我们”的问题到日本学习。最终,他们得到的答案是因为他们学习了西方。此后,西学之势便迅速刮遍了大江南北,占了上风,而科举制度和书院一时间则成为了拖累中国、使我们被动挨打的废旧文化。

   

  有关书院寥落的背景,朱汉民的分析最为简短直接:晚清中国文化在与西学的对抗中逐步败退,当时人们想学习西学,于是开始有学堂,比如船政学堂。晚清那时就已经出现了两套教育制度,传统书院和现代学堂,但还是以传统为主。1901年,光绪所下的有关改书院建学堂的诏令没多久就夭折了,不过后来慈禧的新政,在教育和工业方面甚至比光绪走得还要更过头一点,完全废除了书院和科举,建学堂,实行西方的分科制度并且分成了文理工。不仅是学制,所有的东西,都要学习西方,好像传统丢得越彻底越好。

   

  可事实证明,如此改革并不是一条走得通的光明大道。其实早在五四之后,有一批人就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像蔡元培、胡适、毛泽东等人,都开始认识到废除书院的做法是过激行为。早在上世纪20年代,胡适就曾写文章,对抛弃书院的精神表示惋惜,强调书院的独立,还可以自由议政,号召研究书院,他一直认为书院在教育中被排除是一大损失。对于这些人而言,书院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当然,这魅力对于每个人而言也并不相同。

   

  比如毛泽东就更看重书院的课程简单,师生关系融洽。其恩师杨昌济就是岳麓书院的代表人物,青年毛泽东曾跟随杨昌济寓居岳麓书院很长时间。他认为西化教育不仅课程繁琐,而且师生关系冷漠,变成一种买卖关系,学生出钱,学校教授知识,最后拿取文凭。所以,1921年,毛泽东才会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并在成立宣言中明确说明,要取书院之长,去学堂之短。而钱穆则更看重书院的文化传承作用。上世纪50年代初,钱穆选择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之所以把地点定于香港而非台湾或大陆,正是因为他深知那里是殖民地,更需要提携传统文化。

   

  早年间,季羡林先生在岳麓书院主编的《书院辞典》序言中曾感叹道:中国教育以前是官学和书院两条腿走路,现在只剩下一条腿了。如今,经过一个世纪的轮回,这已经被废弃多年的另一条腿终于又开始踏上征程,并且是以全新的面貌。朱汉民就曾在采访中强调过:“如今的书院就是要把私学的自由讲学和官学的制度化管理结合起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