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作家张大春:台湾荧屏也…
四川博物院推出张大千印…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廖名…
郑重:张大千,只是一个…
解放长春:围城5个月 策…
最新热门    
 
张大春:从字的构成发展看文化脉络

时间:2009-8-20 11:52:15  来源:不详
  CBN: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会模糊了字词使用的标准?大多数人都会用错的字词,不也是一种“俗成”吗?

 

  张大春:我们不能够从单一的角度去看文字。

 

  比如说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每况愈下”,它原来的用法是“每下愈况”,语出《庄子》。有些较真的老先生据此认为,“每况愈下”的用法是错的。

 

  “每下愈况”这个词的意思是说,为了判断一头猪到底肥不肥,就要去摸一摸它的那个猪蹄子,如果连猪蹄子都很肥,那才说明这个猪是真肥。在这里,“况”是明了、楚的意思。庄子用此说明,要到底层去生活才能看清真相。但是后来,“每下愈况”这个词就再也没用了。

 

  到了代,这个词突然被翻转,成了“每况愈下”。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批评当时以教坊歌舞比苏东坡的诗词,就用了“每况愈下”这个词。后来,南宋的洪迈在《容斋笔记》中也用到“每况愈下”,意思就是情况越来越糟的意思。

 

  这个词和原本的用法不同,却不能说它用错。有些讲究文字的人认为,越古的用法越对,但我不这样认为。字词有些用法的变化,正是文字有活力的证明。

 

  CBN:也就是说,对人们改造字词,进行创新使用,你是表示支持的?

 

  张大春:也不尽然。有些字的新用法,我就不主张。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