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作家张大春:台湾荧屏也…
四川博物院推出张大千印…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廖名…
郑重:张大千,只是一个…
解放长春:围城5个月 策…
最新热门    
 
张大春:从字的构成发展看文化脉络

时间:2009-8-20 11:52:15  来源:不详
 

  比如说,中国传统相声有“逗哏”和“捧哏”之说。台湾的电视台曾经请了相声老艺人来说艺术,说到这些专业词汇,听的人不懂,打字幕的时候就把“哏”字打成了“梗”。像这种平白无故地使用一个毫无来由的新词,就应该被视为无知产生的错误。这和“每况愈下”在行文当中完全能够成立的情况完全不同。

 

  CBN:你说,对于认字这件事,我们往往想得太简单。那么,我们要真正地“认得几个字”,恐怕要把字典翻烂?

 

  张大春:要追溯汉字的来源,有个三五本专业字典也就够了。但即便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也并非完全正确。比如说,江、河二字,就是以水声“名”字。长江的水流常常发出“工”的水声,黄河则发出“可”声,江、河的本字是“工”和“可”,后来才加了水字边。所以说,汉字的起源并非只有《说文解字》归纳的六书,而六书当中,转注和假借也兼有在用字中造字的功能。因此,就连六书的定义也是存有疑问的。比如说,“掉”这个字,《说文解字》解释,卓字边是指早晨,与草有关,但是许慎错了。“卓”是指大旗帜,“掉”就是用手拿旗,古意是指“摇”旗。

 

  有些字我们能够比许慎解释得更准确,并不是因为我们比许慎更高明,而是因为我们占了看甲骨文的便宜。许慎的年代看不到甲骨文。

 

  CBN:解说字体演变、训诂方式甚至音韵声读,汉字教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门埋首于故纸堆中、皓首穷经的枯燥学问。但是,你的这本书读起来却颇具意趣,甚至小孩子也能读懂。较真地去追究一些字的来源,也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所在?

 

  张大春:去追溯文字的来源,并不是说非要去恢复一些生僻字的使用,而是要从字的构成发展看文化脉络。有趣的是文化脉络,而不是字的解释和用法。

 

  我的两个孩子都学琴,但他们却不喜欢练琴。有一次,我们开车出去路上有25分钟。我觉得可以教他们一个字,就是“练”。我告诉他们说,以前的丝织业,蚕茧原本是黄色的而不是白色的,要经过无数次的煮和晒,才能最终变成白色。这个过程就叫“练”,所以“练”当然是很辛苦的。古人父亲逝世要守孝三年,第一年只能吃粗粮、喝水、穿麻衣。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