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第二届中华民族艺术珍品…
关中地区龙山文化文字可…
日本人的三国文化:吉川…
“闯关东”:一段移民文…
中国拿什么奉献给世界?…
五台山第六届佛教文化节…
一代文化老人舒芜去世:…
“大中华”文化的流散与…
新诗是否要“去散文化”…
梁山召开法兴寺修复座谈…
最新热门    
 
文化图式差异与翻译的变通

时间:2009-8-25 11:21:31  来源:不详
的小杏,因而想到“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到‘绿叶成荫子满枝’了”。“绿叶成荫子满枝”出自杜牧《叹花》一诗,比喻子女众多。杨宪益夫妇把这个典故直译为“Green leaves make a shadow and the boughs are filled with fruit”,并加注释:Line from a poem by Tu Mu.由于注释相对不受空间限制,文外加注的变通方法适用于补充说明词语的深层文化蕴含或处理文化缺省比较密集的语篇。

 

  第二、文内增词。译文可以通过在翻译过程中加词的变通方法使原文作者及其意向读者共享的文化图式变得明了。例如:没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杨宪益译:You ungrateful thingLike the dog that bit Lu Dongbin——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狗咬吕洞宾”是一个汉语成语,中国读者一读到它,马上就会联想起不知好歹、恩将仇报的意思。但是,不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不知道吕洞宾是谁,也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通过加上“you bite the hand that feeds you”这后半句话,杨宪益的译文填补了译文读者脑海中的意义真空,在他们的认知语境中建立了一个新的文化图式。由于文内可用于文化介绍的空间有限,应用这种方法时,只能简洁明了地直接道出文化涵义所在,增词数量不可太多。

 

  第三、删除。即删去含有影响理解的文化图式缺省和文化图式冲突的字词,舍去字词的形象,直译其意。删除译法直接道出了原文字词的文化涵义,一方面舍弃原文的形象,另一方面又省去了对文化图式缺省进行填补的繁琐解释,因而方便了读者的理解。例如:三个人品字式坐下,随便谈了几句。译为:The three men sat down facing each other.由于汉字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拼音文字,我们无法在英译时象汉语那样形象地用英语将“品字式”表达出来。从语用语言的角度,“品字式”只说明三个人的座位情况,并无其他用意。因而英译时,译者可以删除原文中的形象,只保留句意。使用这种变通方法处理时,译者要充分考虑原文作者意欲传达的语境效果,如果译者认为原文作者无意于通过字词的形象取得更多的语境效果,那么译者便可以采取删除译法。

 

  第四、归化。是指在翻译时以目的语的文化为依归,按照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来传译源语所特有的表达方式。在特定的语境下,归化可以忠实地传递原文的内涵意义,再现原文的语言和文体风格,保留原文的韵味。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译为:(a case of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情人”、“西施”在译文中通通不见踪影,而是归化处理为地地道道的英语谚语,有现存的英语谚语可用,以最小的原语文化的牺牲为代价,便可取得最佳的理解沟通效果。

 

  第五、音译。在中英文里,有很多地名、人名、食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