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温情与敬意:对待国史的一种态度

时间:2009-9-3 12:24:11  来源:不详
衰则国亡,“世未有其民族文化尚灿烂光辉,而遽丧其国者;亦未有其民族文化已衰息断绝,而国家之生命就得长存者”。

 

  他强调民族国家的前途不是须待外求,而是“仍将于我先民文化所贻自身内部获得生机”,钱穆后来将之概括为文化自救思想。

 

温情敬意态度

 

鸦片战争后,面对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国人的文化自信渐渐减退。正如钱穆所说:“近代的中国人,只因我们一时科学落后,遂误以为中国以往历史上一切文化制度全都落后了。”尤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的狂飙突进中,在“全盘西化”的浪潮中,对待中国历史的态度不免有些偏激,甚至发展成为一种历史虚无主义。

 

《国史大纲》的卷首近两万字的引论,被陈寅恪誉为是一篇必读的“大文章”。其中钱穆首先对读者提出的就是几条阅读该书的基本信念,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读者要对本国历史持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而非“对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这不但是作者对读者的期望,也是钱穆为人治学的夫子自况。

 

在全书出版前,引论先在报纸上发表,一时引起学术界、知识界的极大注意,成为西南联大师生议论的焦点,盛赞者有之,非议者有之。以后全书印行前,又被当时重庆审查机关认为“洪杨之乱”应改为“太平天国”始可通过,后经作者坚持,才得以原样出版。

 

在《国史大纲》中,钱穆仍以传统社会价值观作为立场,恪守儒家传统的人禽、义利、夷夏之辨,强调传统的价值。他反对近代中国学术界盲目否定传统的态度,反对“中国传统之政治与历史皆专制与黑暗”观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