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韩旭的说法代表了九校学生的共识:“世界一流大学不是一日建成的。这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新时代的大学,有自己的优势:处在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拥有便捷的网络资源,但同时也要警惕这个时代的浮躁。”
“国内第二校园”,看上去很美
目前,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多为精英团队互访,如学生领袖之间的互访活动。但世界一流大学的时代,显然应该以更开放的态度,给予更多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参加讨论会的学生媒体负责人对这一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尤其是交流如何实现其应有的效应成为讨论的焦点。
“我们浙大和中国政法大学有一个交流项目,但是不受到追捧,这种中国大学之间的交流可能会简化学生的负担,但在资源上不具备竞争优势。”浙江大学的栾玉波认为,目前各校学生精英之间的互访活动,不具普适性。
“让9所学校的老师和教学资源也流动起来”,是清华大学袁梦晨提出的设想,“让北大每年评出来最受学生欢迎的10名老师轮流来清华开课,清华评出的老师也可以去北大。如果这些资源动起来,可能就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互相交换、互相承认学分。”不同学校在硬件、国家提供资源、经费和师资包括导师的力量等各方面都不一样。而现有条件下,实现资源共享相对容易操作,如视频教学、论文和数据库共享等。
但是对于“境内交换生”等合作的成效,他们大多表示持质疑观望的态度。
九校联盟,“一次亲密接触”
2009年10月13日19时40分,百度百科词条“C9”的第九次完善首次加入了“中国版‘常春藤’联盟”这个新解释。
此前一天,一年一度的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暨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上,国内首批进入“985工程”建设的9所高校,联合签署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一致同意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开展包括本科生交流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在内的一系列合作,共同培养拔尖人才。由此,中国大学九校联盟宣布诞生。
这9所国内首批进入“985工程”建设的高校,虽然数量还不足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1%,但却拥有雄厚的师资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