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崔富章:我国雕版印刷始…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
新华社评论员文章:团结…
新华社评论员文章:积极…
新华社评论员文章:全力…
新华社评论员文章:在关…
最新热门    
 
谢其章:《重读张爱玲》的新发现

时间:2009-11-4 11:00:33  来源:不详

 

 

 

《重读张爱玲》,李欧梵等著,陈子善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28.00元

 

  前些天鲁迅博物馆有个版画展览,邀了一帮好友去参观。博物馆里有个鲁迅书店,至少有二十年的店史了,我到“鲁博”的动力有很大的原因是冲这书店去的,这里可买到与鲁迅有关联的新旧书。这天一进门,碰到一个大半年没见的朋友,劈头第一句说我“你最近够热衷炒作张爱玲啊”,我一听话头不对,辩了几句就岔开了。“炒作”是近年来很好使的一顶帽子,只要多谈了几句谁,就是炒作,帽子就飞过来了。我觉得这帽子我戴不合适,炒作是很费力费钱的事,我不配。再者,张爱玲之热,无关炒作,但凡炒作,热得快,凉得也快,张爱玲持续热了二十几年(只算80年代至今,不算40年代也不算港台的早热),就不宜以炒作一言蔽之。《红楼梦》热了二百多年,自有其内在的伟力,只凭炒作岂能持久。事有凑巧,就在这位朋友的眼皮旁边,我买了《重读张爱玲》,坐实了他炒作的判断,至少“热衷”是罢。

 

  《重读张爱玲》是一本很有内幕的书。2005年9月,张爱玲逝世十周年(诞辰八十五周年)之际,原定在上海召开的《张爱玲与上海:国族、城市、性别与战争》国际学术研讨会,“因故未能举行”,此“故”非天气之故,遂留一历史笑柄。会未开成,然论文纷至沓来,遂有《重读张爱玲》之公开出版,想必文字的耐久性,远胜舟车劳顿的开大会。几十位论文作者都是两岸三地资深张爱玲研究专家,资格最老的是夏志清先生;高全之是唯一参与安葬张爱玲的“扶棺人”;余斌是《张爱玲传》作者(李君维称“我最倾倒的是南京大学教授余斌的《张爱玲传》”);李君维是成名于40年代的作家,笔名“东方蝃蝀”;李欧梵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河本美纪是日本近畿大学教授;林维欣是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吴国坤是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假如真有炒作这回事的话,这些知识界的优秀代表都不免嫌疑。

 

  本书的作者可分为三代张爱玲的读者,第一代是与张爱玲同时代的老读者(如李君维),第二代是五六十年代读张爱玲的(如夏志清、刘绍铭),第三代是80年代以后的读者(如陈子善、余斌、邵迎建)。对后两代读者来说就没有“重读”这回事,这书里只有李君维先生是“重读”,因为他“我于上世纪40年代初,在《杂志》上读到张爱玲的小说《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很欣赏她不新不旧、又新又旧,亦中亦洋的内容和风格都独特的作品,几乎入迷。1949年后,张爱玲这个名字已不见报刊,偶尔出现也变成笔名梁京了。听说在上海书店上干部内部购书处尚能买到积存的《传奇》,待我托沪上朋友前去购买,回信说抱歉得很,卖完了。直到1980年老友冯亦代赴美访问,途经香港,带回一本台湾皇冠版的《张爱玲短篇小说集》,其实就是1946年的《传奇》(增订本)版本。”(《张爱玲读者言》)

 

  据陈子善统计,除了张爱玲自己的英文著作,她的中文作品已有英、法、德、意、日、韩等语种的译本,甚至我们的邻国越南也有了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