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崔富章:我国雕版印刷始…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
新华社评论员文章:团结…
新华社评论员文章:积极…
新华社评论员文章:全力…
新华社评论员文章:在关…
最新热门    
 
谢其章:《重读张爱玲》的新发现

时间:2009-11-4 11:00:33  来源:不详
越文译本,张爱玲的影响已是国际化的了,是为中国赢得一席颜面的作家,这就不好再因为张胡有过短暂的婚姻而骂之以“一对狗男女”(何满子语)。还是据陈子善统计,1983年至2005年,最权威的现代文学刊物《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刊载的关于张爱玲的研究论文数量,于鲁迅、老舍、茅盾、郭沫若、巴金、曹禺、郁达夫、沈从文、周作人、丁玲之后排第十一位;但是在2005年度内地发表的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论文总数统计中,“张学”之论文已跃居第二位,仅少于鲁迅。很久以来似乎牢不可破的“鲁郭茅巴老曹”文学大师排位,因了张爱玲的冲击,已有松动之迹象(至少在清一色男性文学大师中加入一位女作家所引发的争议要远少于再加上一位男作家)。这就不好再因为张胡有过短暂的婚姻而骂之以“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袁良骏语)。

 

  张爱玲研究当下到了什么程度,《重读张爱玲》中有一篇《关于〈张人骏讣文〉》,很能说明问题,题目就令人诧异,这和张爱玲有关系么。此篇论文论述的是“以前我们讨论张爱玲煊赫的家世,多是围绕李鸿章、张佩纶、黄翼升等人展开的。对于清最后一任两江总督、张佩纶的堂侄张人骏,注意的人并不多”。该文从一纸“张人骏讣文”入手,展示了精湛的考据功夫,无愧“超然远览,奋其独见,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之誉。作为一个女作家,被研究到这等程度,足见她的重要性及广泛性。看起来,仅凭谩骂是骂不倒杰出的女作家张爱玲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她占据一席并于前排就座,似乎已是板上钉钉的既成事实啦。

 

  虽然已有如此广泛,如此深入的张爱玲研究,但还是有一个不该算是“新发现”的新发现。《重读张爱玲》中王羽教授的大论《范烟桥·丁谛·张爱玲——〈同学少年都不贱〉的三种诠释》,文中说到的范烟桥,是民国旧派文人,1944年在周瘦鹃主办的《紫罗兰》杂志上写过短篇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此人早被遗忘被边缘了,这会子儿才有幸沾了张爱玲的《同学少年都不贱》的光,半个世纪之后被研究者重新提起。

 

  其实,这位范烟桥,竟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公开在文章中论及张爱玲的第一人,比之柯灵的《遥寄张爱玲》要早上二十几年呢。1961年,范烟桥在《民国旧派小说史略》中论述了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语气是拘紧的,篇幅是短小的,——“这时期,出了一个女作家张爱玲,是很受人注意的。她是香港同胞,爱好文艺,日寇占香港后到她到了上海,初以《沉香屑》投稿于《紫罗兰》,一经发表,即以其独特的风格,富于传奇性的题材和浓丽的笔调,引起读者的惊异。作者在那时刻接触到一些女子的恋爱、婚姻的错综、复杂,而感到她们是‘屈服’于‘生命’的,是凄哀的。这种故事,用新的文字结构来描写,也渗用了一些通俗小说传统技法;流利的对话,又尽量使它自然,这样就使人读了有清新之感。”范烟桥死于1967年,终年74岁。他死后二十年,张爱玲以一发不可阻挡之势,赢得了无数读者的爱戴,这种势头,持续至今。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