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新材料、新方法、新视…
购房者维权 开发商以盖…
家电消费陷阱多 收高额…
英国女作家收集毛发当材…
恶势力团伙向业主强卖装…
副局长扔投诉材料事件调…
嵩山申遗卡壳 补充材料…
嵩山申遗卡壳 补充材料…
最新热门    
 
材料、方法与视角——漫谈美国的“中国学”和中国的“美国学”

时间:2009-11-8 11:43:53  来源:不详

  当然,美国的“中国学”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知识论上的东西是值得注意的,好比它有原始文献档案,无论是外文还是中文,他跑到一个地方蹲到一个小村里,做一个地域式的研究,他做了很多实证性的研究。对知识论的理解,我觉得不应该给予轻视,应该平等,特别是在知识进展和实证学科的发展上。另一方面,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美国的“中国学”是在美国本土产生的,它遵循美国的学术传统。因此,美国的“中国学”背后的方法是什么?这要特别注意。在这个意义上,今天的会谈我特别高兴。事实上,我们要想做好美国的“中国学”还主要看看中国的“美国学”的东西,这是我的观点。因为它同样是知识的叙述,它是有它的学术规范和传承的,绝对和中国学者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了解它背后的方法论、它运用的方法是我们真正把握美国的“中国学”的很重要的内容,必须知道它的学术史、它的传承,还有它的使用方法。而在这方面呢,就是我们必须有一批中国学者从事“汉学史”或者“中国学史”的原因。要不,你只是把它作为知识论接受——这个东西很好,我们中国学者拿过来接受了;这个说错了,那你肯定不能真正了解它。这就需要从跨文化的角度看,它毕竟是作为“他者”来看我的嘛!他有他自己的观念和传统。这一点,赛义德的《东方学》中提出对西方的东方学要保持警惕,要进行批判是有道理的。

 

  钱满素的著作《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写得很好。爱默生作为美国思想的奠基人,他是从美国的角度来研究美国个人主义的发展过程,他从中是怎样吸收中国,同时又是怎样批判中国。他不是个汉学家,但是你可以了解他的思想、他的路数。所以,在说美国“中国学”的时候,万万不能仅仅从知识论上来看它,必须要还原它的背景、方法,这方面就必须要研究美国思想史、美国学术史,所以我现在很注意美国“中国学”的书。只要是有,像韩铁的书、钱满素的书,我都认真看。韩铁对福特基金会的研究,对我们了解美国的“中国学”有很大的帮助。只有了解美国知识界背后的权力运作,你才能从中真正把握美国“东方学”研究体系的知识延伸和它背后的一些情况。

 

  第二个原因就是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学术体系发生裂变,我们对以往传统的叙述方式不太信任,要寻找新的研究方法。这个时候,美国“中国学”登场了,登场的速度之快、翻译之多,对当代中国学术影响之大,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个时候,除了受材料影响之外,最主要的是受方法论的影响。好比我们过去做传统史学的时候,一般采用兰克的理论、傅斯年的理论,以实证为主;现在的史学,有了性别研究,有了地域学研究,有了人类学研究,有了后现代叙事,这些绝大多数是从美国的“中国学”学来的。实际上它的材料,中国学者都有,主要是方法论。最近也有些学者对年轻一代的博士们跟着美国的“中国学”跑提出批评,但如何从自己本土出发,自己提出一个理论,这仍然做得不够。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一方面要吸收;另外一方面要知道这个方法论的来源。比如我以前是做西方哲学的,必须进入美国思想史和美国当代思想史,知道这些方法的利弊,然后他运用中国本土材料的时候,哪些可以吸收,哪些是要做批判性的。另外,中国学者要守着自己的本土,又要有理论创新,不能一味跟着西方的理论跑。所以很多学者对后现代史学、美国“中国学”在中国的登陆,也有很大的优越感,但是我们要有文化自觉和学术自觉。当然,像杨天石对蒋介石日记的研究,在材料上对我们有贡献、有影响。像李伯重的近代经济史研究很有特点,美国的“中国学家”们也要注意他的理论。但这样的创造性的成果不多。对美国的“中国学”做批判性的阅读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仅需要熟悉美国的“中国学史”,也需要熟悉美国的思想文化史,在这个意义上展开对域外“中国学史”的研究是很必要的。像侯且岸先生、朱政惠先生等在美国“中国学”研究上都有一些很好的成果。

 

  李剑鸣:我前面谈到,美国学者研究中国,可以依托美国的社会科学和史学的资源积累,也就是说它拥有丰富的本土资源,在理论上、方法上直接受到本国学术的支持。刚才张老师说,有的中国学者追随美国的“中国学”学者,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方面模仿他们。我觉得,要真正学到美国学者正宗的范式和方法,最好是看他们对美国史和欧洲史的研究,这是美国史学的强项;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