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材料、方法与视角——漫…
侯耀华代言虚假广告 被…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
全国首届“中华诵·经典…
“中国古代文明及其衍化…
“中国伙伴”一行访问江…
“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
中华书局为老年读者推出…
10月24日 《中英北京条…
文化批评:保护“遗产”…
最新热门    
 
“中古地域社会形态与文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

时间:2009-11-13 12:05:23  来源:不详

 

其次,将史学界原先相对忽略的具体课题纳入新视域。例如,对唐代科举与儒学各有不少成果,但严耀中的《论唐代儒学重心的转移与科举》则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并将视角落到儒学中心的转移上,不乏新见。程民生的《宋代老虎的地理分布》与姚潇鸫的《略论北朝的温泉》,具体而微地探究了中古史上生态环境的某个侧面,则与当下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息息相关;冯贤亮的《魏塘:江南一个传统小城市的变革》,也是对城市生存演化环境的一种透视。即便类似中古宗族与家族等传统课题,朱大渭、梁满仓的《魏晋南北朝宗族组织领导核心浅论》从政治社会学角度讨论了宗族组织的领导核心,钟翀的《斯姓简史》则以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深入探析了斯姓个案,用意都在以新视野用新方法作新探索。人物研究也在摆脱了传统的窠臼,日籍学者王瑞来的《历史如何阐释——范吕解仇公案再回首》,对北宋仁宗朝范仲淹与吕夷简政争公案,一反以往平面单向的视野,借鉴历史心理学的方法,从看似冷漠平常的文献史料中,对人物心态抉幽探微,还原出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的真实面目。张其凡的《曾布与建中靖国之政》,也摒弃了是非判断的简单思路,使研究更具立体感与纵深度。

 

当前中古史研究在史料方法上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信手拈来式”的史料举例与“密集轰炸式”的史料堆砌(后者因史料检索的电子化有愈演愈烈之势),在中古史研究中成为看似对立的一物之两面。另一方面,就中古史料的史源而言,资料累积和传存渠道相对稳定,对任何一项深入研究来说,其史料资源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分布星散。因此,通过系统材料的全面梳理,拓展现有史料的观察层面,发掘研究对象的丰富内涵,正是中古史研究方法论之关键所在。这次研讨会上,不少学者对文献史料的再发掘与新阐释作了有益的探索,成为会议的一大亮点。

 

首先,关注原先忽略的专题史料,或对原有典籍文献进行严谨缜密的再考证,无疑有助于拓展中古史研究的现有空间。刘驰的《十六国时期的冶铁业》、刘进宝的《也谈吐鲁番文书中的“部田”》与黄纯艳的《于阗与北宋的关系》,分别对前人罕有论及的相关问题做了较全面深入的史料梳理。胡阿祥的《韩愈“足弱不能步”与“退之服硫磺”考辩》、虞万里的《石彦辞墓志证读》与汤勤福的《朱子家礼的真伪及对社会的影响》,也都是对旧史料持之有故的新考索。

 

其次,对传统史料不但进行全方位的搜罗耙梳,而且运用新的切入点,作出超越前人或不同于前人的解读,也应视为对史料的再发掘。虞云国的《唐宋押字考》,因有关史料相当分散,他不但潜心钩沉、连缀孤立散见的众多记录,重建其有机联系,而且把这一名物考索与制度史、艺术史以及礼俗史的研究融为一体,使研究内涵更丰富,视域更广阔。刘复生的《中古时期蜀人关于蚕丛的记忆与塑造》,则以阐释学的视野对巴蜀古史上的蚕丛问题做了独到的审视与解释。

 

最后,在中古史料的扩张拓展上,研讨会传出了颇令史学界关注的新信息。俞钢的《陈寅恪先生批注本<白氏长庆集>的新发现和学术价值》,对上海师大入藏的陈批《白氏长庆集》的流传过程、批注内容与学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