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历史与空间:为何要关注…
陈星:为祖国祈福 誓将…
少年杀人逃亡母亲泪涟涟…
周群:为《四书大全》一…
薛理禹:为什么明代的覆…
唐德刚口述史:为重新认…
魏晋时期:为何流行古怪…
国庆晚会执行总导演甲丁…
开学第一问:为什么要学…
清代政治文明杂谈:为政…
最新热门    
 
邱实:为文贵简洁——略论《中国学案史》的简洁美

时间:2009-11-28 11:25:47  来源:不详

大凡好文章好论著,不外三要素: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字简洁。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12月出版的《中国学案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历史学家陈祖武先生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该书远溯先秦诸子、两汉儒林,上起南宋朱熹著《伊洛渊源录》,下迄民国间徐世昌主笔的《清儒学案》,对我国学案体史籍的演变源流进行了第一次系统梳理,是近三十年间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创获。

 

  一部千年学案史,部头不过20万字,却做到了史料扎实,鸟瞰全局,详略有度,评论允当,新见迭出。作者之所以能举重若轻,执简驭繁,有娴熟的文字功力是原因之一。全书文字简洁,洗练流畅,有的地方可谓达到了“增一字不得,减一字不得,易一字不得”的境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下面略举几例证之。

 

  该书叙事简洁。例如,第50页对理学家王守仁的介绍:“王守仁,字伯安,学者以其所居阳明洞而尊之为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终年五十七岁。守仁自幼随父宦居京城,后因角逐科场,亦曾屡屡南旋乡里。明代的北京是首善之区,浙东亦素称人文渊薮,置身其间,潜移默化,他早年的求学过程则成不名一师、兼收并蓄的状态。先是于江西广信谒一方名儒娄谅,得闻朱子格物之学。继之与李梦阳、何景明诸文坛名士交,弃儒学而攻词章。随后又一意参禅学道,笃志佛、老。其间,他于弘治十二年,以进士观政工部,寻授刑部主事。迄于十七年九月再改兵部主事,皆留意军国大政。十八年以后,始纳徒授学。此时,守仁与粤东名儒陈献章高足湛若水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意之所在,不言而会;论之所及,不约而同’。唯因其倡言身心,一时有异学之目。”短短300余言,将王守仁复杂多变、从政治学的简历以及学术特点等勾勒得一清二楚。

 

  该书论事简洁。例如,第64页分析理学兴盛的原因时指出:“理学在十一世纪以后的中国社会的出现,一方面是封建统治者挽救其统治危机,强化社会控制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传统儒学为抗拒佛学的风行,吸取儒学及道家、道教思想而自我更新的结果。儒家学说本来就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十一世纪以后儒学的自我更新,并无从逾越客观的社会和思想藩篱,只是披上‘性与天道’的思辨外衣,把传统的伦理道德学说膨胀为其核心罢了。理学中人试图通过把封建伦理道德本体化为‘天理’的论证途径,确立‘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准则,从而去完成封建制度永恒的理论论证。”短短200来字,把比较复杂的原因分析得透彻中肯。如没有对思想史的全面把握与深刻见识,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

 

  该书论人简洁。例如第253页,评论三位大师研究清代学术史的学术地位时指出:“近人治清代学术史,章太炎、梁任公、钱宾四三位大师,后先相继,鼎足而立。太炎先生辟除榛莽,开风气之先声,首倡之功,最可纪念。任公先生大刀阔斧,建树尤多,所获已掩前贤而上。宾四先生深入底蕴,精进不已,独以深邃见识而得真髓。学如积薪,后来居上,以此而论章、梁、钱三位大师之清代学术史研究,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总其成者无疑当属钱宾四先生。笔者妄论,今日吾侪之治清代学术史,无章、梁二先生之论著引路不可,不跟随钱宾四先生之《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深入开拓尤不可。”寥寥200字,将三位大师薪火传承、各自的成就与贡献、今人如何借鉴,论析得如明镜一般。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