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宋志明:儒学的价值究竟…
成中英:儒学的当代使命…
胡发贵:儒家重养老
最新热门    
 
刘凌:儒家的道义承担

时间:2010-1-23 11:18:25  来源:不详
nbsp;

  针对明儒“假其名以欺世”(《黄黎洲文集·弁吴君墓志铭》)的“心性”空谈,四人力倡“明道”、“救世”(顾炎武《与人书二十五》)经世致用之学,被梁启超誉为“以实学代虚学,以动学代静学,以活学代死学”(《清代学术概论》)。他们均摈弃“似仁似义之浮谈”(《读通鉴论·叙论》),不关于“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顾氏《与人书三》)。

 

  与汉儒重在建设不同,他们则致力于批判,根据“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论》)的历史解读,将矛头直指君王。如黄宗羲就反对“以君为主,天下为客”、“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力主“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原君》)原则。顾炎武则反对君王“独治”,倡百官分权之“众治”(《日知录》卷六、卷九)。王夫之也主张“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黄书·宰制》)。他们立志“生存一日当为生民办事一日”(颜元《年谱》卷下),致力探究关系国计民生、移风易俗的实务。为此,他们既“穷经”又“读史”(《清史列传·黄宗羲传》),并重视实地考察。

 

  他们还把“名儒”之“清议”,视为重要治国手段,强调学校的地位和作用。如黄宗羲就主张“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反对天子“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学校》),力图让“名儒”纠正官员“政事缺失”(黄氏《全集》第一册12页)。这里也透露出力求重新争得儒士“道义”话语权的意向。

 

  尽管这种批判达到相当高度,并对清末民主启蒙产生过重大影响,但毕竟未能超出王权教化范围,不应给予过高评价,与近代民主相混淆。因为其终极目的,还是“君安而国可保”(黄氏《全集》第一册11页)。顾氏关切“天下”兴亡,固然可敬,但“亡国”、“亡天下”之辨将文化与制度相隔离,也只能堕入文化乌托邦。

 

  以上史实或可启示我们,道义承担的实现,既需要比较宽松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尤其是自由的政治话语权,也需有知识者的悲悯情怀、社会责任感,清明的史识,“道义”自信和坚定性,以及殉道、献身精神。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