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宗座生命科学院揭开第1…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科学…
澳大利亚科学家称能在5…
专家:“立春”吃春饼萝…
专家:“立春”吃春饼萝…
老挝兴建首所佛教大学,…
清代法国“科学传教团”…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宇信:…
部分科学家称外星人可能…
科学家欲挖达·芬奇遗骨…
最新热门    
 
要科学,还是要玄学?

时间:2010-2-20 19:12:13  来源:不详
sp;

 

  放在全球视野中观察,这种主流价值其实正是资本全球化的一元化要求,它既不是一种文学话语,也谈不上一种学术研究,而是一项帝国战略。它争夺的是文化领导权,是批评话语权,让中国文坛在“诺贝尔焦渴症”时代吃药,在将醒未醒之时加以当头棒喝,可以说基本上取得了成功。它的表现主要有三:

 

  一曰虚无主义的历史观。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事实都不过是一种陈述”,反对事物的客观实在性。90年代以后中国作家精神生活发生的变化就隐含在这种表述里,所谓历史终结了宏大叙事,解体了成为最流行的精神姿态,只要仔细辨析就可发现,这种表述正是戈培尔“谣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的中国翻版。

 

  其实在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并不是真的“虚无”,而是以虚无的文学姿态达到非常实在的目的。所谓“告别革命”论,既是这种思潮的集中表现,又是它不加隐讳的真实目的。在论者看来,中国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更谈不上必然性合理性。一些人拼命渲染革命的“弊病”和“祸害”,所谓“革命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性”,“革命残忍、黑暗、肮脏的一面,我们注意得很不够”。历史虚无主义在糟蹋、歪曲历史的时候,却声称自己是在进行“理性的思考”,是要实现所谓“研究范式”的转换。似乎只要戴上文学光环,就能名正言顺地抓住历史表达的话语权,中国革命就再也不具有正当性了。在刘再复《告别革命》一书迅速获得主流思想界推崇的情况下,创作与批评中的颠覆历史之作就一波接着一波,其核心内容是“去政治化的政治”,颠覆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否定“土地兼并必然导致几百年一次的农民起义和王朝更迭”的历史结论。中国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是解读中国历史的一把钥匙,也是中国革命合理性的基础。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弱小的共产党何以战胜了强大的国民党,也无法理解国民党政府何以刚到台湾就匆匆忙忙地推行“三七五减租”和土改。这股虚无主义思潮来自海外,通过台湾香港逐步在大陆渗透,起初还是“人生无常个人幻灭”式的感慨,逐渐便发展为对革命本身的质疑。起初还是夏志清“力挺张爱玲”式的为个别作家翻案,逐步发展为王德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式的对一个时代的质疑,最终就变成李欧梵“民国海上花”式的殖民地赞歌了。表现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就是通过“个人化的历史”“虚无感的历史”“戏说历史”替换客观实在的真实历史。当这些论调成为了主流共识,成为了文化艺术的内在价值,文化领导权也就被彻底颠覆了。在一些人看来,仅仅否定“文革”是不够的,只有彻底否定了土改和革命,才能否定毛泽东和孙中山;进而否定两千多年来的农民起义,才能否定中国革命的合法性基础,否定被压迫人民要求平等渴望解放向往尊严和自由的历史正当性。其实说白了,不过是为迎合盎格鲁·撒克逊们的“中国观”,满足他们对中国人落后野蛮自私愚昧的想象,为侵略和殖民辩护,为压迫和剥削遮丑,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推倒,把李鸿章袁世凯慈禧太后请回来。

 

  二曰精英主义的审美观。所谓“颓废才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美学特征”,主张顺民奴才人格和后现代贵族式的孤独、焦虑和优雅,排斥反抗型人格,更反对感时忧国的精神传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