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范子烨:陶渊明笔下的一个失误

时间:2010-3-5 22:13:15  来源:不详
 

    考《博异记》以桃花神为陶氏,则篇中夹岸桃花,盖隐言“陶”,沿溪水源,盖隐言“渊”,小口有光,盖隐言“明”。渊明旷世相感,故述古以自况,谓之寓言可也,谓之为仙幻不可也。夫渊明天资高朗,其学几于大贤,为东晋一代人物。(《陶渊明资料汇编》,下册,第360页)

 

    方氏的见解是非常精彩的。所以,我们读陶公诗文,一方面要会用“加法”,即多考虑诗人的话外音,另一方面还得会用“减法”,即拉近诗人自身与其诗中人物的距离,做到近距离观察,因为陶公尚友古人,常常借古喻今,他对古人事迹的吟咏兴寄,都与其自身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在《记》中一连出现了三个“外人”: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三个“外人”,一个意思:“皆指桃花源以外之人。”(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86页)然而问题出现了,因为《诗》中说: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按照这样的描写,桃源中人世代相承,隐居了五百年,衣服还是秦人的样式。这就与《记》中所说的“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发生了冲突。后人发现了这一点,于是纷纷出来调和。所以,对于第一个“外人”,有人解释为“外国人”,也有人解释为“方外人”,越解释越离奇(详见陈永中:《〈桃花源记〉中的“外人”及其它》,载《宁夏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马歌东:《〈桃花源记〉“外人”误读辩正》,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我们很难想象,在这样短小的文章中三次出现的同一个词语,会有两三个不同的意思。王叔岷在《陶渊明诗笺证稿》卷四中指出:

 

    案“衣著”,复语。《论语·子罕》:“衣弊缊袍。”皇疏:“衣犹著也。”《韩诗外传》九:“士褐衣缊著。”衣、著互文。据后诗“衣裳无新制”,则男女衣著与外人异,不得云“悉如外人”。王维《桃源行》:“居人未改秦衣服。”亦其证。岷昔年曾谓“悉如外人”,疑当作“悉异外人”。然“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文意一贯。“男女衣著,悉异外人。”固与诗相合。而往来种作,自与外人无异,是又当作“悉如外人”矣。因思“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著”,盖谓其中男女皆衣著,亦如外人皆衣著,非就衣制之新旧今古而言。如此解说,则与诗不抵触矣。(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11-512页)

 

    王氏也发现了《桃花源记并诗》的这一细节矛盾,认为“悉异外人”更契合《诗》意,但是又与“其中往来种作”的叙事语气不合,于是就将“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解释为“其中男女皆衣著,亦如外人皆衣著”。并称与所穿衣服的样式无关。如何理解“衣著”一词?我们且看以下三种权威辞书的解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