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成都高校近千男生楼下齐…
高校“去行政化”为何引…
天津高校学子关爱“月光…
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引委员…
左东岭委员:高校要“引…
教授一大拨 名师有几许…
调查:您认为香港高校内…
民办高校频频严打亲昵男…
高校网站寒假被黑 疑因…
高校推行学生为教师打分…
最新热门    
 
二类高校大跃进,年轻教师超负荷 是高校的工蚁?

时间:2010-3-19 19:07:33  来源:不详
然辞职攻读硕士,可等到毕业时,就业已不太乐观,自己年龄也偏大,不得不重操旧业,在一所省属农业大学任教。

 

  不过项飞发现,重返讲台时,“时代变了!”——“学校每年都有科研任务,包括论文与课题两大块,凡事必和科研挂钩,分房子、发奖金、评职称;没有科研成果,好事统统不沾边。” 

 

  一开始,项飞也逼着自己到处发论文,申报课题,可越来越发现,“这不是下苦工夫就能奏效的事”。

 

  “年轻老师资历浅,加上学校没名气,即使掏得起版面费,论文也难发;课题得‘碰’,同样还要找人打招呼,否则,谁会相信一个毛头小伙子的实力。”项飞发现,周边的年轻同事一次次地申请,一次次地受挫。

 

  “没有论文与课题,职称上不去,在学校里真抬不起头。”项飞感觉自己一度陷入了这样的怪圈:“课题——职称——教学,三者互相制约、互为因果:没有课题就评不了职称;没有职称就拿不到课题;没有课题和职称,就得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更没有时间搞科研。”

 

  “很多青年教师,都陷在里面,举步维艰,有的人消沉下去,心思放在校外,到处找活儿。”但项飞还算是“有眼光”的,他选择了考博,作为突破。

 

  尽管3年来,不停地辗转两地,“把微薄的收入都献给了铁道事业”,还要协调教学与读书之间的矛盾,但项飞勇敢地熬了过去,即将修成正果。现在,通过自己导师的牵线搭桥,“在圈里混得越来越熟”,项飞拿到了两个横向课题,既丰富了科研成果,也补贴了家用。“有了博士学位,副教授职称应该是早晚的事。”项飞摸着毛发稀少的头顶,脸上露出了笑容。

 

  “就要和那个群体告别了!”想起尚在煎熬的同仁们,项飞不免惺惺相惜:“科研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硕士刚毕业就搞科研,没有老教师的‘传帮带’,实在太难了。”在项飞看来,那些有科研经验的老教师往往是“各干各的”,即使青年教师被纳入课题组,“也是充数而已,不过,能参与课题,已经要感谢别人的提携了。”

 

“双肩挑”是必须的 学校扶持是应该的

 

  在采访中,记者观察到,对于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职责,大多数青年教师都表示认同,他们热爱三尺讲台,也渴盼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