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孟宪实:中国古人是如何…
陈忠实:建议电影《白鹿…
孟宪实:长孙皇后为何死…
邱实:为文贵简洁——略…
陈忠实:性描写的最重要…
古生物学家证实:人类祖…
孟宪实:《百家讲坛》无…
孟宪实:民众追于丹非因…
孟宪实:民众追于丹非因…
孟宪实:民众追于丹非因…
最新热门    
 
孟宪实:贞观之治的当代价值

时间:2010-7-31 10:58:23  来源:不详
的印象中,贞观之治是无法没有魏徵的,没有魏徵的进谏,如何谈论唐太宗的纳谏呢?其实,只要仔细研究魏徵的官职就会发现,除了忠诚与能力以外,魏征的进谏,常常是职务性的需要。魏徵开始做谏官,不言而喻,那是专门提意见的官职。后来当门下省的官员,甚至长期负责门下省的工作,而门下省专门审查中书省草就的皇帝诏敕,同意的下发不同意的要驳回。这个关键的岗位,让魏徵经常面对皇帝的新决定,提意见因此变得日常化。换句话说,魏徵的贡献,也有制度设置的一个层面,因为专门设置门下省为皇帝的新决定把关,所以这个岗位突出了魏徵的忠诚和能力。这种制度体现的政治理性,显然是需要给予足够重视的。

 

  制度创新当然也是政治理性。张蕴古是唐太宗的一个大臣,因为泄露禁中语(相当于泄密),皇帝一时怒不可遏,下令杀人。张蕴古有罪,但罪不至死。火气过后,唐太宗立刻后悔。但是,人死不能复生。唐太宗积极与大臣们商量,如何避免这样的错误重犯,一项制度创新因此诞生。这就是复奏制度。从此以后,凡是皇帝下令杀人,要反复多次才可以执行。结果,史书记载自从实施了这项制度,“全活者甚众”。在这项制度的创立过程中,唐太宗看重的是制度的理性,不敢依赖自己的一时判断。那么,这项新制度,是提高了皇帝的权威还是有损皇帝的威信,当然是前者。

 

  政治理性,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民为本”思想的贯彻执行。这本来就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理论。《尚书》已经提出“民为邦本”的思想,孟子更把这个思想概括为民贵君轻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唐太宗时代就是这种理论的实践。贞观之初,朝廷考虑如何减少犯罪问题,有臣建议严厉打击,唐太宗认为去贼最好的办法就是减轻百姓的负担。他知道换位思考。

 

  减轻百姓负担,是唐太宗制度调整的一个重要着眼点。精兵简政,合并州县,减少官员,降低皇室成员的爵位,放宫女出宫等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减轻百姓负担,希望达到藏富于民。唐太宗常说的一句话至今中国人耳熟能详:“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来自《荀子》的说法,让人明白君民的依存关系。过去,我们会批判说,这是唐太宗在利用百姓。其实,如果社会结构无法改变,唐太宗这样利用百姓,总比隋炀帝那样利用更受百姓欢迎。如果政治家连这点政治理性都不具备的话,不以百姓的存活为意,只是一味地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社会动乱的后果可想而知。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其实是政治最基本的原理。古往今来,凡是百姓、国家、统治者三者关系如此摆放的时代,一定就是国泰民安的时代。反之,如果不管百姓死活,不顾国家根本利益,全力以赴追逐统治集团利益的,比如东汉后期,那么天下大乱就不可避免。

 

  唐太宗一班君臣赢得贞观之治的美誉并非偶然,至少在政治理性方面,他们的努力是具有当代价值的,虽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但是作为政治家,政治理性却是不可或缺的。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