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来自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
20世纪80年代:变革文学
20世纪80年代:变革文学
关帝诞辰1850周年万余人
新世纪文化中国面临的挑
中国新世纪首份教育规划
2010年7月18日公教报普
哈佛与复旦主办“新世纪
泉州市佛教界为江西洪灾
福建省泉州市佛教界为江
最新热门    
 
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叶廷芳先生在国图的演讲

时间:2010-8-13 10:35:16  来源:不详
性等等。罗珂珂这股风尚差不多持续了半个来世纪,自18世纪初期至中期,或更晚一些。在艺术上,法国主要表现在绘画方面,而德国则在建筑中比较突出。刚才提到的“无忧宫”便是罗珂珂的建筑代表作,已列入“人类遗产”。

 

  罗珂珂这股风尚本身本来跟中国没有什么关系:他们用石头盖房子,我们用木头;他们吃面包和土豆,我们吃米饭和馒头;他们用刀叉吃饭,我们用筷子;我们穿长袍马褂,他们穿轻便的西服;我们的女人三寸金莲,亭亭玉立,他们的女人迈着大脚信步由缰……问题是,这时的欧洲由于发展了工业,又经过了两个世纪的海外掠夺,生活不断富裕,特别是上层社会追求奢华;原来的劳动阶层许多上升为市民阶层,消费意识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人懂得“潇洒”了!于是:建筑讲究装饰,唯恐不能弄得满满当当;住宅也想布置得尽量让人羡慕,穿戴更希望能抢人眼球!而这一切如果能加点“异国情调”那就更刺激了!而“异国”中,经过两个世纪的信息积累和感情升温,他们正“热恋”着中国。这时候欧洲人的海外贸易已发展起来了,恰恰从中国运来了他们所没有的许多特产,它们显然可以构成罗珂珂风尚的某些装饰要素,满足他们消费的需求。那时全欧洲都在流行一个法文的新词儿:Chinoiserie,即“中国趣味”,或“中国时尚”,指的是对中国风格的工艺品和日用品的爱好。例如丝绸,又光亮又柔软又细腻,还有精妙无比的刺绣等等,哪个女人见了不心动?特别是瓷器。那瓶瓶罐罐,千姿百态的造型,用的大多是柔和的弧形曲线,这正符合罗珂珂厌弃方形、锐角的审美趣味,是多好的装饰品啊!而且是多好的餐具、茶具啊!以前欧洲有钱人用的杯盘都是金属制作的,锡啊,铜啊,银啊等等,既昂贵又笨重,而且没有色泽。现在你看,搪瓷!又漂亮,又便宜!所以路易十五国王曾经下令:把所有的银质餐具统统熔化掉,派作更重要的用场;餐具一律用瓷器替代!那时连法国戏剧家莫里哀也成了中国瓷的热烈爱好者。在上层社会,瓷器还用来收藏,作为积累财富的手段。尤其是王公贵族都竞相购买。难怪1604年,一艘载有中国货的葡萄牙大帆船被荷兰人劫掠(荷兰人最爱瓷器),海盗们将这批中国瓷器取了个名儿运回国内去拍卖,法王亨利四世和英王詹姆斯一世闻讯后都派人去抢购。后来的法王路易十四还命令他的首相创办中国公司,专门到广东订造中国瓷器,凡尔赛宫就辟有专室储藏这些东西。俄国的彼得大帝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都不例外,后者更把储藏瓷器作为最大的财富。不难想象,中国瓷器怎样刺激了欧洲的外贸活动,尤其是荷兰和英国。据统计, 16021682 80 年间,也就是明末清初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各国输入的中国瓷器达1600万件!想想看,再过80年,也就是到罗珂珂的末期,该有多少中国瓷器播散到西方世界啊!要知道,此80年非彼80年,罗珂珂时期随着茶叶和咖啡在欧洲的普及,瓷器已经从上层社会走进普通家庭。17世纪末,英国进口的茶叶是二万磅,至19世纪初达到2000万磅。增加1000倍!那么茶具需要增加多少呢?

 

  既然瓷器这么吸引人,何不本土制造呢?于是自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意大利、荷兰、德国都进行了努力,最后,终于在1709

 << 上一页  [11] [12] [13] [1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