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儒、释、道三智论坛:全
文化漫谈:文化的传统与
奇书《洗冤集录》 宋慈
悉尼“中澳友谊花园”将
民调称16.1%人遵循传统
在《和平颂》的歌舞诗中
七夕节流行显示中国传统
七夕节:我国唯一一个以
七夕被认为是中国最浪漫
推出8月有戏活动 武汉传
最新热门    
 
《传统国家与社会960-1279年》:大师学术精神的践行

时间:2010-8-27 11:31:23  来源:不详
出,宋代崇儒右文,与儒家倡导的“为政以德”一脉相承,即重视以道德劝诱取代法律来治理天下。以此角度看,劝农制度正是这种“道之以道,齐之以礼”政治文化在生产领域的具体体现。而从客观功能看,劝农制度又为耕作、施肥等农业技术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一个平台。这正是劝农制度这一“徒为文具”表象背后的真实内容。作者进一步提出,在古代中国存在相当数量的在今人看来纯属形式主义的内容,但如果能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使用合适的理论工具去深入分析,解读它们存在的“理由”,就可能会有更多启发性的发现。(P333)

 

 

  关于治学中对待理论与历史事实的关系问题,邓广铭先生有言:“我所写出的文章,只是阐发我自己的见解,而绝无代任何一位圣贤立言的教条主义的八股文式的作品;而且只是实事求是地,以符合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而绝不去东拉西扯,生搬硬套,并坚决反对这种做法。”这种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给包伟民深刻的影响。他认为,绝不能“背离历史本质,用中国历史上一些似是而非的现象,去印证理论大师学说之正确”。

 

  宋代粮食贸易发达,全汉昇、斯波义信等研究认为,这反映了“当日交换经济的势力已经非常雄厚,至于自足经济的踪影则已日趋于消灭”。对此,包伟民的《宋代的粮食贸易》一文提出不同看法。从决定粮食商品化的基本因素看,宋代粮食的生产方式仍然是传统的,以地区分工为特征的专业化粮食生产方式未出现,常年跨地区的粮食长途贩运很少,而粮食贸易的投机色彩明显。宋代的社会经济确实比前代有了显著进步,但其社会经济“从未超越自然经济的范畴”,“宋代粮食贸易的发展显然并没有达到使得自然经济近于匿迹的水平,与西方学者认为的‘近世’水平也有不少差距”。(P25)作者对宋代粮食贸易发展水平作出了合乎历史实情的分析,进而对宋代社会经济发展是否达到“近世”水平,宋代自足经济是否日趋消亡等重大问题提出新的解释,体现出不拘陈说,敢于创新之处。

 

  包伟民对宋代纸币的论述,再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如何实事求是运用理论进行研究的个案。马克思认为,纸币是从商品交换中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据此,学者多将纸币看作是宋代发生商业革命的最重要标志之一,认为纸币的产生是从唐到宋商业信用关系发展的直接结果。在《试论宋代纸币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中,包伟民从大量的宋代事实出发,认为“宋代纸币并不是从主币铜钱自然演变、逐渐符号化而来的,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自当从信用关系之外的因素中去寻找”。(P59)实际上,宋代纸币是在铜币铸额不敷流通所需的情势下,出现的一种数量型替代货币。到明代,国外大量白银输入并完成其货币化过程,逐步取代铜钱成为主币,纸币自然也就退出历史舞台。由此,纸币从宋代产生至明代消失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得到完满解释。显然,作者对宋代纸币性质的认识中,没有将西方货币理论神圣化,而是从宋代历史事实的分析中自然得出结论。这正与作者对邓广铭先生治学精神的深刻理解相呼应,“我们不应该按照欧洲历史发展的模式,非要生硬的在中国找出一个与之相同的历史发展过程。这并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

 

 

  包伟民先生长于财政史研究,200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已获学界称誉。此次收入《传统国家与社会960-1279年》中的《宋朝的酒法与国家财政》、《宋代的上供正赋》等,再次显示出作者研治宋代财政史的深厚功力。另外包伟民还自觉地对相关研究进行反思,如他在《走向自觉——近百年宋代财政史研究回顾与反思》一文中指出,尽管近百年来宋代财政史研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但学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