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宗教信仰 >> 佛教 >> 正文
岭南写真:传承宗教壁画…
《中国文学资料全编·现…
讲座—雁塔论坛《佛教轮…
银幕上的《红楼梦》:演…
雁塔论坛开讲《佛教轮回…
“发展国学是为了解决现…
陈雷激:用古琴演绎现代…
教宗在葡萄牙指出在现代…
“兴福寺与近现代佛教学…
“兴福寺与近现代佛教”…
最新热门    
 
现代岭南画派的佛教因缘——凡夫

时间:2010-6-14 10:54:12  来源:不详
普济禅院,特别是在慧因和尚的帮助下,关山月开始扬起其艺海航程的风帆。在普济禅院,高剑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来培养其“春睡画院”的弟子们。关山月勤奋临摹作画,并在慧因和尚的恳求和帮助下,利用该院的妙香堂为慧因和连声海、朱铿、谭适等绘画艺术爱好者开办了一个小小的绘画学习班,这样一边临摹写生,一边教书授徒,逐渐能够自食其力,少了许多生活上的烦恼,更加专心学画。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关山月有感于日寇侵华,造成广大生灵涂炭的悲惨现实,从自己逃难到澳门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出发,在普济禅院创作了《从城市撤退》《中山难民》《渔民之劫》《三灶岛外所见》等大批抗战作品,控诉侵略者惨无人道的暴行,激发人们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爱国运动。他又一次在慧因和尚的大力帮助下,将自己积累的近百幅抗战作品装裱起来,并在澳门濠光中学展出,很快轰动了港澳,随即应邀到香港展出。港澳许多报刊纷纷刊载此次抗战画作,有的还出特刊介绍画展,称颂关山月是“岭南画界升起的新星”。这是关山月学画以来举办的第一次画展,他自己也没想到平生第一次画展会如此成功,那时他才28岁。港澳画展的成功,更加激发了关山月的创作热情和以画笔为武器宣传抗战、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他很想重返内地,投身到火热的抗日救亡的爱国运动之中,但是,澳门普济禅院的平静生活与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高剑父等师友的劝导,使他犹豫不决。正在此时,又是普济禅院的慧因和尚给予他充分的理解,鼓励他回到内地,到大地方去开阔视野,广求博采,接受时代的磨炼和洗礼,并资助他回内地的路费。关山月对慧因和尚在他流落澳门学画和举办抗战画展时所给予的热忱关照和大力帮助非常感激,此时又得到慧因和尚的理解和鼓励,他深深感到人生难得如慧因和尚这样的真正知己。因此,当即将离开澳门的时候,他最为依恋的就是慧因和尚。他怀着无限的感激之情精心为慧因和尚画了一幅肖像,留作纪念。离别那天,关山月背着画囊走在前头,慧因和尚替他挽着行李跟在后面,一直送到轮渡码头。当轮船已经启航后,他看到慧因和尚仍在岸上依依惜别地向他频频挥手。正如慧因和尚所预见的,关山月回内地后,跋山涉水,到蕴藏着极丰富的中国艺术宝藏的西南和西北等地写生、临摹,并积极感受内地军民抗战救亡的爱国生活,还与徐悲鸿、张大千等一大批优秀画家交往,虚心向他们学习,先后在桂林、贵阳、重庆等地举办个人画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从而成为40年代颇有成就的著名青年画家。40年代后期,关山月回到澳门,与高剑父和慧因和尚有过短暂的相聚。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关山月与慧因和尚中断了联系,但他们都时常想念着对方。1978年慧因和尚托来广州的友人专程到关山月家问候。关山月得知慧因和尚还健在,并已做了普济禅院的住持,非常欣慰,特地画了一幅水墨牡丹托人送给慧因和尚,并邀请他来广州畅叙。岂料慧因正患重病,关山月获悉后,托人打听到一位专治这种病症的老中医,便去电请慧因回内地就医。慧因知道后,非常感激,并答应回内地治病。只因病情太重,不得不提早住进了香港一家医院,1979年底圆寂。1981年,关山月利用访问香港的机会,专程坐船来到澳门,因为普济禅院和慧因和尚时时牵动着他的心。当他在慧因和尚的弟子、普济禅院住持机修大师引领下参观普济禅院和慧因墓亭,并得知高剑父、方人定、司徒奇、李抚虹等人和他自己昔日赠送给普济禅院的书画,甚至包括他当年专门为慧因和尚所作的肖像仍保藏完整时,他百感交集:“禅房寄榻烽烟隐,画意寻根黾勉求。望厦重来浮旧梦,师恩友谊涌心头”。此次澳门普济禅院之行,他唯一的遗憾,就是不能再见到慧因和尚了。夜里他辗转反侧,在枕上写了一首深切悼念慧因的诗:“逃奔国难痛难忘,得佛奇缘庇客床。两载禅灯剂弄墨,亦师亦友亦同窗。”这首诗后来被刻在普济禅院慧因塑像的座基上,成为岭南画派与澳门普济禅院深厚历史情谊的永久纪念。

           
            (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