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教案资料 >> 正文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美国史学界关于对日使用
关于国民党新军阀形成及
关于五卷本《东坡志林》
20世纪中叶联合国关于“
20世纪30年代关于奴隶社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
记忆的对话和中日关系的
关于叶利钦时代的若干思
最新热门    
 
关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之管见

时间:2009-6-17 1:11:18  来源:人教网(www.pep.com.cn)

 

宋体">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多次提出,中学生除了要学好国家课程规定的历史教学内容之外,还应该学习一些乡土历史。不仅把乡土历史教育纳入了现行的课程计划,而且还规定了在学科总课时中应该留出适量课时安排乡土历史的教学。特别是随着历史教育课程资源的全球化趋势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作为课程重要载体之一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越来越引起史学同行们的关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抽象的思想教育转变为形象、具体的乡土教育,这种转变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情操。因此,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对实现历史教育的功能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现实意义

 

乡土历史是乡土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素材,因此,切实搞好乡土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乡土历史”,顾名思义,它是指家乡或故乡的历史,其范围是可大可小的。大而言之,是指本市、本省以至邻省的地区(如东北、华北、西南等的历史)。小而言之,可指本村(屯)、本乡(镇)、本县(区)的历史。乡土乡情,常常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春恋之情。因此,在历史教育中,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往往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向导,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丰厚的教学资源和学习题材。历史课堂教学中能较好地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加强学科知识的实践性,丰富历史教学内涵,更可以扩展历史教学的外延,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其热爱乡土的情怀,最终达到传承社会,凸显乡土文化特征,真正实现历史科学的教育价值的课程目标。

 

二、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基本构成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历二千多年的中国乡土历史教育,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国各地数量可观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蕴涵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各个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民俗风情、人口教育以及由此外延出的浓厚的思想情感都是宝贵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丰厚的方志史料。古代方志记述天、地、人、社会等方面的内容,是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我国历来就有编写地方志书的传统。仅朝时期,就有五千五百多种。浩如烟海的地方志著作中,保留了大量的地方史资料,可以作为开发和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参考资料。

 

第二,举世闻名的工程建筑。万里长城、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传世工程往往造福于地方且技术上巧夺天工、独具匠心。此外还有当世以及后人为创始者修筑的纪念物遗迹,表现其首创精神及勤劳智慧。还有一类如初李婴所建的腾王阁、北宋滕子京所建的岳阳楼、欧阳修所建的醉翁亭、西湖的白堤、苏堤等古代文人志士在祖国名山大川风景胜地所建造的名胜,不仅点缀着祖国的秀丽河山,而且激发了人们对祖国乡土的无限热爱,熏陶着人们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这些珍贵的乡土历史资源其社会价值不可低估,超越了历史上任何阶级与朝代的范畴。上述名扬四方的建筑工程逐渐成为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具有纪念意义的古代陵墓。历史上各朝代的封建帝王为显示其至高无上的皇权都为自己建造了巍峨壮观的陵墓。然而,随着王朝的覆亡,古代大多数帝王的陵墓遭到破坏,也失去了人们的尊崇,只能供后来者的借鉴,而借鉴的本身就体现一种深刻的教育功能。而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作为的皇帝,其陵墓成为一个强盛王朝和伟大时代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如始皇陵、唐昭陵等,其教育意义早已超出了乡土的范畴。再如黄帝陵、成吉思汗陵,虽然历史上没有人知道他们真正的埋骨之处,但已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的象征,作为炎黄子孙也因此感到无尚的光荣和自豪。此外,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些如岳飞、史可等忠臣义士,他们忠肝义胆、不畏权势,象征着一股民族正气,其坟冢及由此处延的当年狱卒收埋岳飞父子遗体的传说,当年义士为史可法营建衣冠冢的经过等丰富的历史史事,都可以成为可利用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第四,纪念性的祠堂、石窟、庙宇、牌坊和碑碣。纪念性的祠堂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纪念为本地区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另一类是纪念有影响的乡土人物。如西汉蜀郡人民在成都为文翁建设的祠堂,以纪念其在任蜀郡太守期间提倡教育、移风易俗的功勋。宋朝开封人为清官包拯建造的包公祠,以纪念他为官时期刚直不阿,除暴安良。广东潮州的双忠祠是为了表彰文天祥、谢枋得的忠烈。这类建筑中,往往都立有牌坊、碑碣以述其事迹,虽然大多是歌功颂德的表面文章,但其中也有一些零散史实,有助于后代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石窟、宙宇最初建造者的目的纯系宗教信仰,但其包涵的雕塑、绘画等艺术以及这些艺术品所折射出来的当时社会生活,(例如,敦煌莫高窟壁画所描绘的西域各族的生活,丝绸之路繁忙的贸易交往,河西走廓和西域各族热闹的劳动生产场景)都产生了巨大的乡土史教育的作用,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其重要的人文教育价值有增无减。

 

此外,社区中丰富的历史人力资源,如历史学专家、历史教育学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中的历史资源,如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实物及长辈们对往事的回忆记录等均是有益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近代以来一些具有历史借鉴价值的文献记录片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经过辩证地选择后合理运用也会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中国悠久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培养提升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素养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教育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继续对历史普经遗留下来的大量乡土历史教育资料素材,进一步合理的研究、开发和运用,使其成为珍贵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真正地为实现历史教学目标服务。

 

三、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收集与运用

 

关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收集,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第一,查阅历史文献──地方志、地方性报刊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手稿、书刊等。

 

第二,考察历史文化遗存──古代人们的住所、古代墓葬、古城堡、古战场以及宫殿、寺庙、牌坊、碑刻、石窟和古塔、桥梁等古代建筑物。

 

第三,整理当地的历史传说、民间神话故事等。

 

第四,调查访问,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对近、现代史相关内容,可以请老前辈、阅历丰富的长者回忆他们所经历的历史事件。走访、考查当地先民遗迹。

 

收集文字资料和开发社会资源一个最大不足是缺乏时效性,图书资料更新有一个过程,社会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准备,因此,利用现代互联网络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进行全面收集并加以整理,应该是最便捷的有效方式。而丰富多彩的影视音像资料也是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

 

为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实现,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第一,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或附近地区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址、出土文物以及古城堡、古战场,如云南的元谋县、北京的周口店、西安的半坡村、沈阳的新乐遗址、大帅府、一宫两陵、“九·一八”历史纪念馆、大连的日俄战争遗址、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等。

 

第二,开展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专题讲座,此类讲座可结合历史纪念日或结合当前时事进行,也可以结合历史教材中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如:五四青年节讲“五四运动在辽宁”、“五四运动在北京”九·一八事变讲“九·一八事变与东北沦陷”等等。

 

第三,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随时适当地穿插一些乡土教育内容。例如,沈阳地区的历史教师在讲到满族的兴起时,可结合后金都城赫图阿拉的遗址(今辽宁新宾老城)、沈阳故宫(清初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宫殿)、东陵(努尔哈赤的陵墓)与北陵(皇太极的陵墓)的介绍。

 

第四,乡土历史教材的直接运用。按照国家课程计划的总体安排,在学科总课时中留出适量课时安排乡土历史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选修课形式,双周1课时。

 

第五,创办“乡土历史教室”,学生可以借阅乡土历史课程资料,如收集来的经过整理的图书、杂志、复印资料、音像资料等,学生还可以开展乡土专题探究活动以及网上查寻、制作网页、接发送邮件等,方便师生更好的使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第六,开展乡土历史日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每年的乡土历史日都有一个活动主题,师生可以通过听乡土历史专题讲座、观看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探究成果作品展览、乡土历史知识演讲及竞赛等活动交流并展示已收集到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针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有效利用,我们认为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针对性原则。现今的中学历史、地理学科课程早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不断向综合化发展,形成了“历史与社会”这一全新的文科人文社会学科综合课程,虽然此综合课程涵盖的内容十分宽泛,但在收集乡土课程资源方面,我们最好仍能优先选择与历史、地理相关联的内容。比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教材中涉及的“九·一八”事变这一历史事件,沈阳地区师生可收集一些当地的自然、人文课程资源素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日军发动侵略战争的必然性。

 

第二,适用性原则。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浩如烟海,不经选择地推给学生,反而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成效。因此,要明确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研究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像东北沈阳地区作为满清帝国的发祥地和原有的重工业城市,乡土历史资料可以说是俯首可拾,如果没有策重点,就会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达不到新课程的要求。笔者在整理沈阳东陵地区乡土历史资源的过程中,注意到本地区的建置沿革、历史文化遗存以及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本地区的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和现实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又是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题材。因此,拟定这几个方面作为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收集的重点,无论是实物资料还是文字资料都比较容易收集,最后经过整理而形成的乡土历史教材,受到了本地区师生的欢迎,起到了较好的辅助历史教学的作用。

 

第三,计划性原则。乡土历史课程作为学科教学的辅助和拓展课程,其课时、经费、师资力量及经验十分有限。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计划性。每学期可围绕一、二个专题进行资料收集并展开乡土资源探究活动,随着乡土历史资料的不断积累,乡土专题的数量也会逐步增加。

 

第四,多样性原则。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应作为学科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资源的范围和收集整理的方式也应多种多样。

 

四、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对师生发展的功效

 

第一,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的情感。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一种深厚的感情”,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要使学生热爱祖国,必先使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要热爱家乡,必须先使其了解自己的家乡。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这种情感的养成,不是单靠简单空洞的说教就能实现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具体而生动的不可缺少的显有特殊作用的好素材。家乡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与现实,优势劣势通过感性了解逐渐深化为理性的认识,进而产生一种永不消失的热爱之情,这也自然会产生亲切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如“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外地的东北学子,当听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的《松花江上》这首歌曲时,便会情不自禁流出热泪,激发出更为高昂的爱国热忱,这也充分表明了热爱家乡与热爱祖国的感情是息息相通的。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了对家乡现状的探究,从而使学生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潜滋暗长,心系家乡与祖国的命运,培养他们为未来建设美好家乡和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因此,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也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二,使师生成为学科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中的载体。以往多年来的中学历史教学陈旧、乏味,教材成了唯一学习的课程资源,国家统一审定的历史知识成了基本的学习内容,教材编排繁、难、偏、旧,课程设置不科学,而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新课程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特别是地方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较大的活动空间。笔者所处的沈阳地区地处东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故宫、北陵、东陵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浓厚的历史氛围,通过指导并培养学生读书、查资料,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活动和乡土知识探究等系列活动,养成积极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为探究性学习。在资料选择上,以沈阳地区历史发展为出发点,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参与,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参考,同时,也给学生学习探究的基本方式方法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引导,最终以点带面。这种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体的乡土历史学习方式和教师点拨引领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将使历史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和具体,更能激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创新学习思路,从而做到学以致用。

 

第三,激发情趣,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情趣和人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并可相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和交往能力。这些方面,也正是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譬如,“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原始社会历史的基本史实都是考古学的成果,对上述历史的真正挖掘不能仅仅保留在死记硬背,或者利用图片和摹制文物辅助教学,学生也很难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可是在首都北京,如果当地教师能结合实地组织学生参观并进行讲解,使其置身于具体的物质环境之中,自然会深刻感受所学原始社会历史知识的真实性、具体性,并能举一反三地理解和掌握我国古史演变的相关知识,并形成完整的古代历史概念。在辽宁,如果沈阳地区能够利用所发掘的原始社会遗址“新乐遗址”等文物资料,组织现场参观,学生自然会感到真实和具体,就会更好地在头脑中形成原始社会时期的历史表象,从而较容易理解我国原始人类生活的历史史实,并得出从远古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斗争、生活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的历史结论。由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往往都是学生程度不同耳闻或目睹过的,又是自己家乡的历史,因此,容易引起学生情趣,形成“历史感”。新课程改革的重心就是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探究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现实社会特别是家乡的历史文化,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和关爱,形成良好的人格,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而在教师进行乡土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历史文化遗存、历史人物、调查家乡的史事,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知识,就会形成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了解基本的历史线索,得出准确的历史结论。这无疑是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办法。

 

第四,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新的历史学科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兴趣盎然的良好历史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过去,中学学科课程内容单一,教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过分依靠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教师必须对乡土历史课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微观的研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计划,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而且更重要的要把它转化为学生学习乡土课程资源的能力。新课程强调要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自然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是对今后教师的最大挑战。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职责所在,确认自己所从事事业的意义,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有扎实的专业素养,有广博的教学理论素质,深厚的人文素养。正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所说:“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激发自身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增强自己生活服务于社会的多种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时代对历史教师的需求,同时也会使历史教师受益终生。

 

五、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注意鉴别乡土史料的真伪。一些年代久远的乡土史料,往往和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混在一起,教师在运用乡土历史资料时,应该用历史唯物史论加以分析和鉴别,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例如,关于孟姜女哭倒长城这一传颂千古的历史传说,显然掺杂了一些迷信色彩。对此种传说,教师不妨加以解释,说明此传说虽然带着某些迷信色彩,但却从侧面反映了秦的暴政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负难,也反映了人民不堪忍受压迫和奴役,对统治者发出愤怒的声讨和血泪的控诉。

 

其次,要注意与现行教材有机的融合。一般情况下,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应是学科教科书及教学内容的辅助性材料,防止喧宾夺主,以及影响或打乱正常的课程计划。

 

再次,要注意处理好现有社会观念,、教育体制与新时期人才培养方面的关系。基于目前人们对教育的普遍关注,教育体制改革不能不受到社会观念的限制和制约。关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的升学不能产生直接的效益,甚至对平时的终期测试也没有太大的帮助,因此,很难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难得到家长的认同。而历史教师平时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很少有空闲时间开展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探究活动。特别是整合课程资源还处于探索阶段,面临很多困难,又无法量化,这也影响到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应从转变社会观念、改革教育管理制度入手,才能真正发挥历史课程的特有教育优势,真正实现学科新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六、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建议

 

首先,要提高乡土历史在学科教学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乡土史不仅仅局限于对一般历史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拓展,它还对实现历史教育功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是历史教学的导引。乡土历史的乡情性、亲切感,有利于帮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同时,学习乡土史有助于学生熟悉本地区的过去和现在,从而激发其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情怀,增强其建设家乡、献身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关系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问题,同时也体现了历史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价值取向。只有提高认识,才能促进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其次,拓展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探究范畴。乡土历史的内容,不仅仅包括本地区的建置沿革、历史文化遗存、各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且还要宽泛到本地区的社会生活、风土民情、人口环境资源、教育艺术、旅游与经济发展,更应该包括在改革开放中为振兴地区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的乡镇企业家、改革家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创业史,一些有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工矿企业的发展史以及一些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和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

 

再次,乡土历史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安排,也不一定总处于从属地位。我们主张在七年级第一学期,可以先从讲授家乡本土的历史入手,然后再讲中国历史与文化,最后再讲世界历史与文化。历史知识的既往性特点,往往导致学生难于理解某一时段的历史情况,因此,往往流于死记硬背一些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这也是历史学习中至今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历史讲究“论从史出”。现今世界不少国家的历史教学程序都从本地区讲起,从村、镇、县、市、省讲到国家,再讲到国外历史,如美国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就是从州史学起。可见,乡土历史在历史教学中,起着某种入门向导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针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的相关问题适时培训,帮助教师掌握一定的开发与运用乡土知识与组织指导的能力。充分发挥地方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作用,开展乡土历史课程开发与运用的科学研究活动,编写乡土历史教材,并在教学中实验试用,使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使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能在地区内实现资源共享。尽可能争取社会各界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为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探究活动提供资金活动经费等必要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有效地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为学生未来发展和地方高素质人才培养以及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应该是历史教学目标学以真正实现必不可少的环节。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多渠道──多视角──多种类──全球化的,历史学科的发展有待于广大历史教师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只有达成乡土历史课堂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历史课程教育价值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汉国主编.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指导·初中历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崔粲主编.历史教学论纲要.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4.杨振德主编.教学研究概论.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胡柏玲,辽宁省历史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为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历史教研员。所构建的“导向-互动对话”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国家重点历史课题组验收并在当地推广,所著《胡柏玲与历史课改同行──历史教学关键问题精解》一书被收录到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名师教学思想与教学艺术》丛书;主编的《东陵乡土历史》课改实验教材在地区试用;撰写《导向互动鲜活课堂》、《化茧成碟之旅》、《从百家讲坛到历史教学》、《关于地方课程研发的践行价值与实施方略》等多篇研训体会文章在中国教师报、新课程杂志、素质教育报、文化学刊和中小学教学研究上刊载。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