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教案资料 >> 正文
课程改革的新探索与冷思
关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
关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
新课程历史教师备课刍议
课程改革的新探索与冷思
历史课程:21世纪新人
危机管理当代博物馆管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程
从选修课的设置谈高中历
最新热门    
 
新课程历史教师备课刍议

时间:2009-6-17 1:11:21  来源:人教网(www.pep.com.cn)
 

宋体">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课程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具有熟练掌握学科新课程标准和创造性处理、驾驭教材以及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方与模式的能力,更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基本功,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搞好课堂教学。而备课是贯穿教师全部教书生涯的最重要最大量的从不间断和永无休止的工作,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基本功,更是教师保证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

 

备课有广义的备课和狭义的备课之分。教师为较好完成教学目标,平时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广泛地阅览报刊杂志和专业书籍,在不断丰富自己知识底蕴、积累教学资料的过程中,吸纳教学所需要的各种“营养”,这是广义上的备课;教师在上课前,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择科学有效的教法、模式及恰当的教辅手段,精心计划课时、编写教案等,这是狭义上的备课。下面我所谈的历史教师的备课,均属于狭义上的备课。

 

一、历史教师的学期备课

 

学期教学计划,是教师学期教学准备工作的最终体现。所以,教师在接受某一年级历史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后,首先应制订学期教学计划,使学期的各类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都紧紧围绕这个计划进行。同时,还应该有确的教学程序,使学期的学科课时安排与教材内容的基本次序配合适当,并努力做好学期理论知识的储备和概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力求在期初做好历史教学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学习新课程标准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检验历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优劣的基本依据。因此我们要深入、认真地加以钻研,并在研究的基础上使之具体化,真正落实在教学实践的实处。因此,历史教师备课的第一步工作便是深入钻研学科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中的那些内容需要我们学习呢?学习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可以有助于我们明确历史教师肩上的重任和光荣职责;学习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可以有助于我们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学习课程标准的各部分内容标准,可以有助于我们把握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基本线索和总体架构;学习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可以有助于我们掌握历史的教学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习课程标准中的附录,可以有助于我们拓展历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要想真正了解并掌握课程标准的精髓,建议教师把功夫花在两个方面:一是掌握历史课程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及编排体系;二是注意领会课标对每一历史事件的具体提法。因为每一具体提法都科学地概括了问题的实质,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掌握历史结论。这样,教师在每一单教材的备课中,就能既从整体看到局部,又能从局部看到全体,宏微并举,这样才能把教材各单元的知识内容有机联系起来。

 

(二)钻研教科书

 

历史教材是课程标准内容的具体化,它既是我们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基本来源和进行独立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较好处理教材和灵活驾御教材,不仅关系到知识教学目标落实与否,而且关系到三维总体课程目标的达成。一堂好的历史课,是历史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结果,而这种创造性首先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和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因此,历史教师备课的第二步工作便是深入钻研现行教材。

 

由于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运动过程,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纵横联系。因此,历史教师在接受某一年级的历史教学任务之后,在认真学习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同时,认真通读教材,把握教材整体的框架结构,并楚教材上的全部基础知识要点,然后再分析教材内容的基本线索,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每一单元第一课的关键点和重难点,特别是教材中的重要历史结论、历史概念及教材的深浅度,更要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以及高一级的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经验体会文章、通俗历史读物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面、系统、透彻地掌握教材的精髓。

 

(三)了解学生状况

 

历史教师在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过程中,还应该采用调查、访谈等办法,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目的、知识基础以及非智力因素、学业困难等内容,并把了解的情况认真加以分析概括为几个主要的问题之后,写成学生学习现状调查报告,作为拟定新学期教学计划的基本依据之一。

 

(四)拟定学期教学计划

 

教师在全面了解课标、教材以及学生的状况后,下一步就可以拟定学期教学计划了。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名称、任教年级、本学期课程内容的基本线索、学生学习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本学期课程的三维目标以及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表等内容。此外,学期教学计划还应包括配合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将要开展的知识竞赛、参观访问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初步规划等。

 

二、历史教师的课前备课

 

课前备课是教师在每一节课的上课前,依据事先制订好的学期教学计划而进行的课前教学准备,既所说的课时备课。课前备课,是教师备课中最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弄清本课题在整个教材中所处的地位

 

历史课中的每一课题,必然与前面已教过的旧课和以后要教的新课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必须把局部的教材内容和整体的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理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即历史知识的延续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首先要弄清本课题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

 

例如,在认真钻研《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教材内容时,应该把它与前面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等课题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较好理解大变革历史时期动荡的社会政治局势,以及各国风起云涌的变法运动促进了当时一些诸侯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最终推动了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这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条件。在对此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之后,再和下面的《始皇统一六国》一课联系起来,既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对秦灭六国及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样就很自然地理解了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这一重要的历史史实。经过上述这样的联系,教师不仅弄清了《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这一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而且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由割据混战到完成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也就有了更为系统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分析课题的内容、主要线索和内在联系

 

这是教师针对学科特点和新课程标准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钻研和逐字逐句体会教材的过程。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有着纵的联系和横的影响。纵的联系是教材的系统性,它说明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横的影响是教材的关联性,它说明各个历史事件相互之间的关系。教师钻研教材就是要掌握住这种纵横联系,并从全局角度观察每个具体的历史问题,从而把教材理解得更深更透,就可以达到脉络分明的深度。例如,“王安石变法”一目,从背景到内容到结果,始终都以“富强”两字贯穿起来——变法背景叙述了北宋的积贫积弱,不富不强;变法内容,全部措施都以达到理财整军、富国强兵目的;变法结果,一定时间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又富又强(十几年里,兴修了水利,灌溉了田地,增加了政府收入,增强了军事力量)。教师如能把握住贯穿在王安石变法的这条主线,理解教材便能轻松主动了。

 

教材编写也能体现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同一专题的内容要做到纵观全局,一线贯穿。中学历史课的内容包括古今中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专题。教师钻研教材需要越过章节之间、分代之间和国别之间等界限,要把同一专题的内容分类贯穿,并且观察它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阶段性,并深入思考每一历史问题在这条线上的分量和所处的地位。例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中国近代五次大规模的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就可以一线贯穿。那就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一步一步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线。鸦片战争以后,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以后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到了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之后又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条线索,也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同时代的历史问题,教材并不同时编排在一起,教师也可以纵观全局,心中有一个时代的全貌。例如中国古代史上秦始皇、汉武帝、太宗、康熙帝等著名君王统治时期的中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先进,但关于他们的历史功绩往往散见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不同的课节中,头绪纷繁、前后交错,教师必须理出头绪。这样,千头万绪的历史问题就能按一定的时空标准放在了一定的位置上。

 

(三)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

 

三维历史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核心,是历史教学总任务的具体化。历史教学总任务的实现,要靠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要靠每堂课的积累。只有拟订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使每节课有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并努力去达到这一要求,整个中学历史教学总任务的实现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切实的保证。

 

1.拟定历史课堂教学目标

 

一节历史课的教学目标,应是组织教材、选择教法、制作和使用教具的出发点和依据,同时也是检查教学质量、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尺和准绳。因此,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用准确、集中、具体、简明的文字形式表述出来。而能否对教学目标加以正确地表述,是对这节历史课的教学总体目标要求是否真正明确并把握的标志。例如《走出冷战时代》一课教学目标,一位历史教师做了如下的设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学习20世纪末期的历史史实,使学生在认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树立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激发学生对和平与发展等人类问题的关注;能力目标是引导学生观察国际形势的新发展及世界局势的新变化,从而在面临的巨大挑战面前能承担起未来所赋予的历史重任;知识目标是波兰巨变、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世界多极化、和平与发展、人类面临的挑战”,这说明这名教师较好地掌握了本课教材内容的精髓和目标设计的基本方法。

 

2.拟定教学目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依据历史教学的课程总体目标来制订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一节历史课既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又是整个历史教学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拟定一节历史课的教学目标,要高瞻远瞩从整体来看局部,使它成为整个历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2)要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在具体表述教学目标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有的课节可以并列三维目标的要求,而有的课节则不一定要强加上智能培养或思想教育目标,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把这些目标隐含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

 

3)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来预设教学的具体目标。教学目标应是教材内容的提炼,而不是教材内容的纲要罗列。在制定思想教育目标时,教师应高瞻远瞩,把教材内容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充分地挖掘出来,寓思想教育于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又要做到恰如其分,不能脱离教材内容做生硬的说教。

 

4)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首先要了解学生过去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和消化情况,估计他们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什么困难;其次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思想情况,即学生的思想动向,以便抓住一些倾向性问题,结合新知识的教学,进行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组织和处理教材

 

教师在拟定了教学目标之后,为了贯彻和落实教学目标,就要根据具体的教情和学情来处理教材,使教学内容更符合课标要求,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这种对教材的预设,就是组织和处理教材。教师在组织和处理教材时,不能随意超越或降低教材的要求,而是应以教材为依据,将教材内容组织得更加容易理解、领会和掌握。教师在组织和处理教材时,必须关注以下几个的问题:

 

1.精心组织教材中的重难点

 

中学历史教学中又存在着教材重、时间少的矛盾。而教学内容又不能过分精简。因此,教师只能着重讲解教材里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不能平铺直叙、主次不分,否则会使学生对历史教材难于领悟,影响教学效果。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赖以贯彻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教学难点是指不经过教师的启发、讲解,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教师把它们讲清讲透,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因此,教师在组织教材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就能轻松化解重难点。

 

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灵活做到教材的补充和精简。补充是对课本的主要内容作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精简是将教材的次要部分组织得更加精炼、简明和概括。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教学目标。教师运用补充和精简技巧时,应力求做到“有主有次,有增有删,有详有略,有深有浅”,这样就会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注意研究教材的深度、广度和教学方法

 

教师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教材重点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基础上,还要努力做到难易、份量和进度的适当,更要考虑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每个教师在每节课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应千篇一律,完全可以各有特色。一节课应该是多种教法的最佳组合。

 

(五)拟订课时教案

 

拟订课时教案,是教师备课的最后一个步骤,它能集中反映教师备课的实际水平和备课的质量。拟定教案的形式应力求方便,只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即可,不必拘泥于整齐划一的形式,年轻教师力争写详案,老教师可以写简案,但教案无论详略,当中都应该是体现课题、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手段、基本的教学过程以及拓展训练等基本内容。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对历史教师的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要求教师写教学反思等。

 

三、历史教师的集体备课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的集体研读学科新课程标准和学科教材,并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析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开展校本教研等系列教研活动形式。

 

(一)教师集体备课的主要程序

 

集体备课一般由基层校教研组开展的学科教师备课活动。主要程序包括备课组长在教研活动时,首先对本组参与集备教师提出备课要求,听取中心发言人的发言,讨论备课提纲。在讨论时,组长应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后,组长根据集体讨论的内容,指导中心发言人修改备课提纲,撰写教案并提出改进建议。最后,组长根据集体备课反映出来的重点问题提出来供教师教学中研究和思考,同时,也安排下一次集体备课的时间,并提出将要研讨的教学专题,并指定中心发言人。

 

集体备课一般双周一次,为了加大研究力度,发挥学科群体优势和智慧,也可以每周一次,还可以针对突发的教学问题适时召开集体备课活动,这样会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中的不利做法,保持发扬并积累总结较好的教学经验,为教师针对性地搞好教学做必要的准备。事实证明,集体备课活动是教学研究的有效办法,可迅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有利于教师群体素质的提高。

 

(二)集体备课应坚持的原则

 

1.超前性原则。撰写并交流备课提纲一定要有超前性。教师备课提纲应与学期教学计划一同完成,以便于教师早做准备,收集相关资料,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备课题纲讨论一般要超前一周进行。

 

2.统一性原则。集体备课的实质是同步教学,具体实施中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资料使用、训练检测等力求做到统一。特别是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一旦失去了统一,就不能在集体研讨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及时矫正自己的教学。

 

3.完整性原则。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一般依据教材的单元或章节来划分比较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但也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三)集体备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

 

集体备课,一般采取的都是集中讨论与个人钻研相结合的形式。如果仅仅依靠听中心发言人的说课,就不会有好的讨论实效。要发动全组教师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所以,个人钻研是前提。集体讨论是关键。

 

2.正确处理好集备与试讲的关系

 

集体备课之后,由一人或几人进行试教,每次试教后都要及时组织评课。集备虽然内容统一,但允许教学风格百花齐放,会有利于资源共享。

 

3.正确处理好骨干领路与培养新教师的关系

 

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人一般都要挑选本组骨干。因此,从培养新教师的角度出发,给他们提供学习观摩机会。同时也可以采取“青蓝结对”的方法,这样可以一举数得,既培养了新教师,同时也较好地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

 

四、历史教师备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运用教材与学生运用教材问题

 

教材既是教师教学的凭借,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教师在备课和讲课时,不能只考虑自己如何运用教材,而应考虑学生如何运用教材进行历史学习,并把学生运用教材也列入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活动计划之中。如安排学生对教材的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和分析,对书中的地图进行识别、运用,对补充的材料进行解释和讨论等。只有引导学生较好的使用好教材,其教材的作用才能真正完全发挥出来。

 

2.教材正文与辅文问题

 

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学历史教材,在教材的主体——课文部分,基本上都是采用基本文和补充文相结合的方式,即通常所说的大字与小字的分段混合编排。正文(大字)部分是历史基本知识,即对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进行简明扼要的概括和叙述;辅文(小字)部分是对正文内容的拓展,补充一些资料性的内容可对正文起到活化、充实、引导和衔接的作用。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应该以正文为教学的基础,教学的重点要围绕正文来选择,但也不要忽视对辅文的运用,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辅文,使课文的这两部分的运用达到和谐统一。

 

3.文学习与课堂活动问题

 

现行的历史教材中,在辅文部分设计了一些教学活动(阅读、观察、思考、讨论性等)。这些活动的设计往往是教材的特点所在。教师在使用时,不能只重视对课文的讲授,而应注重对书中活动设计的灵活运用。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文,更要备活动,把教学活动的设计落实在教学整体规划中,并在教学实际中得以实施,使之配合并深化学生对课文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记忆。

 

4.书中文字与图片问题

 

历史教材结合课文叙述配置了大量的插图和地图。这些图片含有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直观、形象,又与课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对图片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图片属于形象化的教材,具有展示历史情境和活化课文文字内容的功能。教师应在备课时认真分析图片的内容,把图片的使用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设计出运用图片的活动,以便在教学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阐释和运用图片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把对课文的学习与对图片的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

 

5.课文与补充资料问题

 

现行的历史教材往往编入一些历史资料,这些资料多是出自原始材料,如历史文献、档案、诗文等,而且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教师应善于运用书中的这些补充资料,在教学是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对原始资料中的一些难懂的文字,教师还要进行解释。补充资料的运用也要同课文的学习相配合,尤其是同课文的重点问题相配合,使学生通过对资料的阅读与理解,更好地把握课文中的重点,同时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6.课文学习与拓展训练问题

 

历史教材在教材中或课后,一般都设计了相应的思考题,目的是加强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训练思维和答题技能。对于书中的问题,教师也应在备课时加以统筹考虑,因为拓展训练可以起着运用和巩固知识的作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历史课改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教师的备课之功更是保证学科课程目标顺畅实施并落实的关键所在。历史教师只有在充分研究学科课程观念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从灵活处理教材入手,高水平地完成教学目标、重难点、模式方法、手段、教学过程等教学设计,并注意处理好主导与主体、课内与课外、继承与创新、灌输与启发以及接受与探究等关系,一定会较好地运用备课技巧,达到教学事半功倍之效力。

 

作者简介:胡柏玲,辽宁省历史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为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历史教研员。所构建的“导向-互动对话”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国家重点历史课题组验收并在当地推广,所著《胡柏玲与历史课改同行──历史教学关键问题精解》一书被收录到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名师教学思想与教学艺术》丛书;主编的《东陵乡土历史》课改实验教材在地区试用;撰写《导向互动鲜活课堂》、《化茧成碟之旅》、《从百家讲坛到历史教学》、《关于地方课程研发的践行价值与实施方略》等多篇研训体会文章在中国教师报、新课程杂志、素质教育报、文化学刊和中小学教学研究上刊载。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