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教案资料 >> 正文
高中中国近现代史复习的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与中
中国史易混易错概念辨析
复旦:中国人源于非洲证
陈亚利:古代中国的商业
中国历史治乱循环背后的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初中中国古代史开卷开放
华师版中国历史第一单元
华师版中国历史第二单元
最新热门    
 
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线索

时间:2009-12-3 14:24:07  来源:不详

  开篇先说些题外话,半年前高考成绩刚出来的时候,由于我历史成绩较理想,而恰好那时也在网上发现了《历史风云网》,于是带有点得意在网上发表了对05年高考历史试卷的评论,当时仅是把它当作留言,没想到竟被一直刊登在首页。评论内容有些自吹,今晚再次看到那些话甚是惭愧。现在大学里学的东西与历史一点不相干,但我仍对历史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此再次发表一些本人的浅见。
  
  要学好高中历史,做好备考工作,我想首先必然要对历史教科书里的主要线索有清晰的认识,对整体框架熟悉了解。我们常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那是因为我们落后受侵略才感觉受辱,而强国御悔的根本道路就是实现现代化(依史学界观点,现代化与近代化的概念已接近等同)。现代化主要有四个方面: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思想上的科学化,以及生活上的城市化与大众化。前两方面占据主要因素,以下就从这连个方面来简述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线索。
  
  政治上的民主化,这是贯穿整个中国近现代的民主改革与斗争。由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使得中国的民主化道路带有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这一历史时期民主化道路主要内容有:⑴①第一次次鸦片战争,这是由地主阶级抵抗派领导的有人民大众参加的反侵略斗争,以阻止中国沦为殖民地。②太平天国运动,这是由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③义和团运动,也是由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这三次斗争虽然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近代化,但它们客观上阻止得中国沦为殖民地,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完成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一些任务。⑵戊戌变法,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开明地主领导的改良运动,它的失败证明资本主义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⑶广州起义、浙皖起义、黄花岗起义以及辛亥革命等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使民主与和平深入人心,但仍未完成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任务。⑷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有二次革命、护法运动、护国运动,打击了袁世凯的反动统治。⑸新文化运动。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彻底的反封建斗争,后期的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⑹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沉重的打击了封建势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的反革命政变而告失败。⑺十年对峙时期中共的一系列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⑻抗日战争以及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⑼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⑽社会主义改造,通过三大改造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消除剥削压迫。至此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基本结束,当然今天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仍在进行。
  
  经济上的工业化:⑴洋务运动引进了先机的机器生产,使中国开始步入了工业化道路。⑵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导致了资产阶级政治斗争的开始。⑶19世纪末清政府的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初步发展,推动了政治上的维新变法运动。20世纪初清政府的奖励实业和各地革命运动的兴起,促进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一战时期帝国主义暂时放缓对中国的掠夺,出现了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短暂春天。⑷新中国成立之后,实行一五计划,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工业建设取得一定成果,但出现的问题也很多。⑸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
  
  以上的两方面只在考纲要求的范围内进行阐述,当然,仅从这两方面概括会有些知识的遗漏,但已基本上覆盖了整个中国的近现代史,形成完整的体系。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概括中国的近现代史,如“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看似一句拍马的口号,也许是教材编者的目的)。整部中国近代史体现中国近代以来,三大反动政府(清政府、北洋军政府、国民政府),在政治经济上均无力完成中国的近代化任务,无法解救与发展中国;而在中共的领导下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独立自主,解救了趋于亡国之灾的中国人民,并能够大力发展中国经济,走强国之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