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析19世纪上半期围绕“
罗马帝国沿海路向东方的
姚锡光与《东方兵事纪略
如何在历史研究中超越“
西安事变时期国际舆论新
浅论新桂系政权的民族同
忽必烈──东方帝国的创
略论新时期革命纪念馆藏
浅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如何理解 东方从属于西
最新热门    
 
论新东方政策与德国的重新统一

时间:2009-7-24 13:41:31  来源:不详
两德的分裂固定化, 但实际上有利于克服两个德国互相对立和疏远的状况, 必然加深民族间的联系和民族认同感, 为日后德国的重新统一积聚条件。面对现实,调整政策,承认东德成为西德必须的选择。
  第四,西德自身实力的增强,使其对外政策的调整成为必要和可能。经过20年的发展,战后的西德已经成长为“经济巨人”,在西方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经济体。一方面,它需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东欧无疑具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在政治上,西德也有了更大的诉求,期望能独立自主的参与世界事务。为此,它也必须改变同东欧国家的关系。
  
  三、新东方政策的内涵
  
  新东方政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接近求转变,通过演变达到以西统东的目的。与阿登纳追随美国冷战,敌视东方的政策不同,新东方政策是一种迂回缓和政策。勃兰特认为在东西方相互敌视、彼此隔绝的状态中实现德国的统一是不可能的。因此,西德以承认现实来达成与东方的和解,以期望在一个全欧洲的和平体系中解决德国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和平演变”政策,表面上看来是承认现状,承认分裂状态,实际却是迂回前进,以达到以西统东的目的。
  第二、新东方政策的推行是通过与苏联、东欧国家签署一系列条约来实现的。从1970年至1973年,西德经过多次艰苦的谈判并作出重大让步后,与苏联、东欧和东德签定了一系列条约。包括1970年与苏签定的莫斯科条约,与波兰签定的华沙条约,1971年9月的四大国柏林协定,1972年12月的两德关系基础条约及1973年12月的捷德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新东方政策的主要内容。其中莫斯科条约是新东方政策的基础,为西德与其他东欧国家的谈判铺平了道路。通过以上条约,勃兰特政府实现了同苏联和东欧的关系的改善,自冷战以来的形成的西德与东方关系的僵局终于被打破了,勃兰特之后的西德政府则在这些条约的基础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更加切实的行动。
  第三,新东方政策兼顾东西方两个集团的利益。阿登纳政府一味迁就西方,给西德外交造成了尴尬局面。新东方政策不是在东西方之间搞平衡的政策,它立足于西方,强调西德仍是西方的一员,是在加强与西方联盟的基础上与东方打交道。
  
  四、新东方政策对德国统一的重要作用
  
  新东方政策是西德对外政策的第一次大调整,它改善了东西方的关系,推动了欧洲的缓和,提高了西德的国际政治地位,对德国的重新统一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新东方政策的推行,实现了西德同苏东国家关系的正常化,尤其是两德之间的坚冰被打破,为两个德国的交往打开了闸门。两德之间的密切交往,为德国的重新统一注入了精神信念, 以新东方政策的推行为开端,潜在地不断地为德国重新统一积聚着力量。1974年勃兰特辞去总理职务后,新东方政策背后继者所延续,“以接近求统一”的政策实质上都没有改变。施密特执政时期,奉行既立足于西方,又同东方发展关系的“双轨政策”,对东德政策,注重发展实质关系,扩大经济上的合作,增加人员往来,以维系“民族共属感”。④

1982年科尔上台后,继承并发展了施密特东西并重的政策,并在多种场合明确表明了德国重新统一的立场。
     第二,新东方政策也对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形成间接和直接地产生了重大影响。西德利用经济、技术、地缘上的优势,使苏联经济对西欧经济的依程度不断加深,80年代中期后,苏联的经济开始持续下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但在改革方向上却日益错位,“新思维”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学说,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在欧洲的全面溃退,使德国重新统一的历史机遇终于来临。
  最后,新东方政策对东欧剧变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使东德在剧变中风云突起, 局势动荡不安,大批公民出走西德,最终导致柏林墙坍塌,两德的统一水到渠成。新东方政策的推行,使西德同东欧国家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文化、教育和人员的交往日渐频繁,由于地缘优势,西德成为西方国家中对东欧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