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参加一战与日本的关系

时间:2009-7-24 13:43:19  来源:不详
胶济铁路。1917年2月,日本与各协约国进行交涉,要求各国在战后和会上支持日本占据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由于英、法等协约国迫切需要日本的军事援助以对付德国,因而它们完全答应了日本的这一要求。1917年2月到3月,日本先后与英、法、俄、意四国达成协议,四国均承诺在战后支持日本占有胶州湾和胶济铁路。1917年2月初美国建议中国与德国绝交时,日本尚未与四国正式达成协议,但已经在交涉中基本达成一致意见,日本已经在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问题上得到了四大国的保证。所以,美国提出建议之后,日本立即表现出积极支持中国参战的态度。
  第二,到1917年初的时候,由于大战形势的发展,中国参战对协约国来说已经十分必要,中国参战的趋势已经不易阻挡,日本已经很难再阻止中国参战。日本政府清楚地看到,如果日本仍然坚持反对态度,那么不但不能阻止中国参战,反而会使中国在美国的动员下参战,使美国在推动中国参战方面起主导作用。这样一来,中国参战以后,美国对华影响及在华权益将会大大增强,而日本对华影响及在华权益必然会因此削弱。寺内首相的亲信西原龟三曾这样评论当时的形势:“欧战渐渐发展成为世界大战,中国尚在犹豫观望,若想保持目前的现状直到战争结束,已经不可能了。若任其站到德国方面去,当然是一件很坏的事;但若坐视其被美国拉进协约国方面来,也会使好容易打下的一点点日中亲善的基础发生裂痕。”既然中国的参战已经不可避免,对日本来说,只有改变反对态度,转而积极地支持中国参战,力争在中国参战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才能有力地抵制美国在华势力和权益的扩张,更好地维护并扩大日本的在华势力和权益。

  第三,这时北京政府中的当权者是亲日的国务总理段祺瑞。在他的领导下,北京政府在外交政策上与袁世凯时期相反,走的是亲日路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参战以后,北京政府会与日本保持密切关系,接受日本的经济援助,并在外交事务上听从日本的意见,而与英美保持距离。这样日本就可以获得加强对中国的影响和扩大在华利益的机会,而不会使英美等国获得这样的机会。
  总之,在当时的形势下,对日本来说,即使中国参战,也不会对自己造成不利影响,反而有利于其对华扩张。因此,日本态度发生根本变化。
  1917年5月段祺瑞内阁陷入危机以后,日本态度发生反复,其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政治形势复杂,段祺瑞为首的亲日派能否继续控制北京政府尚不确定。如果中国在亲日派不能掌握大权的情况下参战,将对日本非常不利。对日本来说,这时最重要的并不是中国能否参战,而是段祺瑞能否保住总理职位继续掌握大权了。正如寺内首相所说:“大局全赖段总理主持,参战后一切事业,必总理地位巩固,始克进行。”直到1917年7月,段祺瑞战胜张勋并重新掌权以后,日本才再次恢复积极支持中国参战的态度。
  
  三、日本对中国参战进程的影响
  
  在不同的时期,日本对中国参战进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需要分两个时期进行分析。
  第一个时期,即1917年2月之前,日本对中国参战的实现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日本的反对成为中国未能实现参战的决定性因素。1914年,中国提出参战计划时,由于日本的援助比中国的援助对各个协约国的对德作战更重要,各国不愿意得罪日本,所以在日本的反对下没有积极支持中国参战。而北京政府更是鉴于日本势力的强大而不敢违背日本的意见,只是软弱地表示希望日本在将来能够“主持公道,诚表友谊”,把胶州湾和胶济铁路交还中国。正是由于日本的阻挠,中国的参战计划未能实现。
  英、法、俄于1915年再次提出中国参战的建议后,北京政府鉴于日本的反对,仍然未敢接受三国的这一提议。当日本向北京政府发出质询时,北京政府否认了与三国的来往,以“毫未接洽,三国并未来商,政府更未尝提议”相答复。由于担心得罪丑本,英、法、俄等国也没有坚持邀请中国参战。英国政府还向日本表示,“非得日本协力,英决不为”。在日本的反对下,中国与英、法、俄等国再次中止了中国参战的计划。
  可见,参战的计划两次被提出而未能实施,都是由于日本的阻挠。正因如此,北京政府在战后向巴黎和会提交的文件中说:“苟无日本之态度,则中国或在一九一四年八月间或最迟在一九一五年十一月间,早已与协约诸国联合向中欧各国作战矣。”
  第二个时期,即1917年2月以后,日本对中国参战的实现则产生了比较复杂的影响。
  一方面,日本对中国参战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动员促进了参战的实现。段祺瑞为首的亲日派极力主张中国参战,并在推动参战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他们之所以力主参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日本的影响。早在美国向中国绝交建议以前,段祺瑞为首的内阁就已经确立“中日亲善”的外交政策,各项外交事务上尽量听从日本的意见,以保持与日本的良好关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