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中国转动世界——探寻世
从世界文化史看枢轴时代
全球化时代世界历史的重
世界化学研究中心之形成
历史比较:探寻真正世界
略论古代世界的早期国家
统一新罗在东亚世界中的
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
最新热门    
 
遗民世界的黄昏

时间:2009-7-24 13:43:43  来源:不详

  [摘要]结合《日知录》中的诗论解读顾炎武的悼友诗是理解顾炎武诗歌的一个途径。悼友诗作为顾炎武的“私人话语”,契合了他的“学术话语”。前期的悼友诗多叙事,有着诗以存史的性质。晚年的悼友诗贵隐括,带着一层衰颓的色彩。他在悼友中也追悼着自己。从他的悼友诗中我们能看到时间解释了遗民的悲剧宿命。

  [关键词] 悼友诗;遗民;衰颓;自悼

  Abstract: It is an approach to understand Gu Yanwu’s poetry using the poetics in Rizhilu to interpret his poetry of mourning for friends. Poetry of mourning for friends were Gu Yanwu’s personal discourse, but they corresponded with his academic discourse. In his early years, his poetry of mourning for friends largely narrated something, using poetry to record history .In his late years, his poetry of mourning for friends were blurry with waning color. In the poetry of mourning for friends, Gu Yanwu also mourned for himself. From his poetry of mourning for friends, we can comprehend that it is time that can explain YiMin’s tragic foreordination.
 
  Key words: poetry of mourning for friends; Yimin; wane; mourning for oneself
  
  
  顾炎武作为初的重要思想家,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他的朴学思想上,尤其是考据学与政治思想。关于遗民心态的研究,赵园先生的《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顾炎武有深刻的解读[1]。然而关于顾炎武诗歌的研究一向被学者所冷落,一则顾炎武不以诗歌著名,再则顾炎武多有讥刺文人的言语。然而,早年的顾炎武以诗歌闻名遐迩,成为遗民后,删除了早年的诗作,还留存了400多首诗歌。身处以诗歌表达情感的传统中,顾炎武的诗歌记载了他作为遗民的人生行迹,流露了他内心不为人知的情绪波动。对于他悼友诗的阅读,尤其可以窥见他作为遗民的心态变化,解读到他悼念遗民亡友时的复杂情感,从而了解到一代遗民的悲剧宿命。
  
  一、诗是“余事”
  
  在顾炎武现存的400多首诗中,悼友诗有15题,24首。作于他中年时期的有:《哭杨主事廷枢》[2]、《推官二子执后欲为之经营而未得也而二子死矣二首》[3]、《哭顾推官》[4]、《哭陈太仆》[5],这5首作于顺治四年(1647),是年顾炎武35岁,所哭诸友均因难死于清兵手下。康熙二年(1663)作《汾州祭吴炎、潘柽章二节士》[6],吴炎、潘柽章死于清朝的文字狱。康熙九年(1670)作《挽殷公子岳二首》[7],康熙十二年(1673)作《自章丘回至德州,则程工部逝已三日矣》[8]、《哭归高士四首》[9],康熙十三年(1674)作《路光禄书来叙江东同好诸友一时徂谢,感叹成篇》[10],康熙十四年(1675)作《送程工部葬》[11]、《孙征君以孟冬葬于夏峰,时侨寓太原,不获执绋,适吴中有传示同社名氏者,感触之意遂见乎辞》[12],康熙十九年(1680)作《哭李侍御灌谿先生模》[13]、《华下有怀顾推官》[14]、《悼亡五首》[15],另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