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入唐时
最新热门    
 
入唐求法:铸造新罗僧侣佛教人生的辉煌

时间:2009-7-24 13:44:27  来源:不详
宗朝赠司空大辩正广智三藏和尚表制》等文献记载,慧超10余岁入唐,开元七年(719)从海路赴印度求法巡礼,开元十六年(728)从陆路返回长安。在随后的几年中,他整理随行记录,撰成一部《往五天竺国传》。《往五天竺国传》残卷,1905年法国人伯希和从敦煌石窟中掠取并公诸于世,进而引起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兴趣,成为继玄奘《大唐西域记》之后的又一部记载西域沿途乃至当时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据载,慧超后来以不空三藏为师研习密宗,驻留大兴善寺。唐代宗大历九年二月,慧超曾在内道场撰写了《贺玉女潭祈雨表》。建中元年(780),慧超赴五台山乾元菩提寺修行,最终圆寂于该寺,享年85岁。无漏、元表两人天宝年间分别从陆路前往西域,无漏可能因身体的原因中途返回,并在安史之乱中和唐玄宗、唐肃宗父子过从甚密;元表返回唐朝后前往闽越习华严经,一直到唐武宗毁佛之时,其人似乎仍然健在,并对佛经的保存做出了贡献。悟真于唐德宗在位初经吐蕃至中天竺求取《大毗卢遮那经》,贞元五年(789)原路返回,不幸死于吐蕃境内。
  在唐朝巡礼求法的新罗僧侣,除过上述从事佛经翻译、赴西域求法、在唐求法后返回新罗者之外,能够传名后世者毕竟不多,众多的僧人为了修成正果,过着孤寂而默默无闻的生活。如唐昭宗景福二年(892)入唐,前往天台山平田寺的道育。据载:道育“慈爱接物,然终不舍岛夷音言。恒持一钵受食,食讫,略经行而常坐,胁不著席。日中洒扫殿廊,料理常住,得残羹之食,虽色恶气变,收贮于器,斋时自食。与僧供浴煎茶,遇薪木中蠢蠢,乃置之远地,护生偏切……凡对晤宾客,止云伊伊二字,殊不通华语。然其会认人意,且无差脱。”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其一,此僧人唐求法,但不学唐朝语言,确实令人不解。此为特例,还是具有代表性,不得而知。其二,道育可能是修头陀苦行僧,能吃苦耐劳,而且很注意保护生灵,常常在夏日以身伺蚊虫。其三,或许是在中土时间很久的缘故,虽然他只能发出“伊伊”两声唐音,但能够懂得对方的意思,很少出现差错。道育的经历,显示出众多的新罗僧侣入唐,僧侣中文化构成、家庭背景、人唐的具体原因等呈多样化,相信和道育有相似或相近经历,名字没有传下来者当不会少。金地藏为新罗王之族人,入唐到达池州九华山,“乃径造其峰,得谷中之地,面阳而宽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岩栖涧汲,趣而度日”。他整日苦苦修行,至德初被人在石室中发现,当地百姓在原地为他建造伽蓝;地方官闻风前来,奏请在其地成立寺院。地藏的声名从此传扬天下,“本国闻之,率以渡海相寻,其徒且多,无以资岁”。贞元十年(794)夏圆寂,享年99岁。此后,金地藏作为九华山地藏道场的开山祖师,成为中国佛教信仰体系中著名的菩萨。
  
  3、人唐集中居住的新罗僧侣
  入唐求法新罗僧侣集团居住,当以山东半岛登州文登县赤山法华院为代表。日本请益僧圆仁开成四年(839)六月初到达文登县赤山浦,在张保皋所建赤山法华院居住超过一年。据圆仁记载,这个寺院有常住僧侣30余人,均为新罗人。寺院有很大的讲堂,每年夏秋两季都举办讲经法会,一般可容纳200余人。法华院的讲经礼忏、讲经仪式均极为独特,杂糅唐罗双方的特点,如“讲师上堂,登高座间,大众同音称叹佛名,音曲一依新罗,不似唐音。讲师登高座讫,称佛名便停。时有下座一僧作梵,一据唐风,即‘云何于此经’等一切偈矣。至‘愿佛开微密’句,大众同音唱云‘戒香、定香、解脱香’等。”就是说,由于赤山法华院所处唐罗交往要冲,以及建成时间短暂等原因,新罗僧侣人等除保留自己的生活习惯,如重视八月十五节之外,其讲经杂糅唐朝与新罗多种成分,显示出文化的交融和互补。当时在青州及淄州长山县均有新罗院,相信那里的新罗僧人也不会少。但是,由于唐武宗的毁佛,圆仁会昌五年九月路过时,“本意拟住赤山院,缘州县准敕毁拆尽,无房舍可一居,大使处分于寺庄中一房安置”。可见,由新罗人建立,僧侣集团居住的赤山法华院此时已不复存在。
  唐朝金州有一座新罗寺,相传该寺建造于贞观年间。贞观十年(636),新罗僧人慈藏与门人僧实等10余人入唐。入唐后慈藏在终南山修行,僧实则偕使者随从来到金州(陕西安康市),看到汉江眷恋不舍,因请立寺以遣乡思。贞观十三年(639),金州刺史段志玄在汉江边建成一座寺院,并题其额为“新罗寺”。如上文所述,贞观十七年(643)慈藏返回新罗,按照一般情况,僧实应该随慈藏返回,但他可能并未随行,而是长期居住金州,这样才有新罗寺的繁荣和驰名于世。因为中韩现存史料中并未记载僧实其人返回新罗。同时,从新罗寺遗址考古发现得知,寺院残留的“两个石赑屃当为新罗寺大殿正门两侧的碑座,二者距离基本未变,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