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
从七七事变前后蒋介石日
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和平
从河州事变看乾隆朝民变
为了京畿之地文物的有效
西安地区几处古遗址保护
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给本
名城西安如何保护与发展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
卢沟桥事变示意图
最新热门    
 
西安事变时期国际舆论新论

时间:2009-7-24 13:44:37  来源:不详
息传到日本后,东京各报纷纷出号外,传遍全市。
  作为日本的盟友,又与南京政府有较好关系的德、意自然反对西安事变。他们的新闻舆论一边攻击苏联和共产国际,说西安事变出自“莫斯科魔手”,一边攻击张学良、杨虎城。德国的《法兰克福日报》于1936年12月15日评论道,张学良反复无常,此次与苏俄携手,并非由于其对共产主义之信仰,仅系颠覆蒋介石将军之势力耳。《意大利日报》12月17日发表了名记者盖达的文章,称:此际中日两国,若能推行协调政策,实属最为明智,且有实际利益,反之任何企图,凡以妨害此种政策为能事者,必系以破坏性质的野心为背景也。德国、意大利的新闻舆论不仅容易让人理解,而且影响有限(对西北地区)。如果一定有的话,只是意大利了。意大利外长齐亚诺与张学良有私交,他曾在12月21日致电张学良:“汝系吾友,兹若与共产党联盟,即成吾敌,中国苟无蒋介石将军,即不见重于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意大利的报纸都予以庆贺,自夸齐亚诺的电报对张学良起了作用,意大利有功于事变的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发生对欧美来说是个“晴天霹雳”,因为对他们而言,蒋介石既是他们的代理人,又是他们对抗日本在东亚地区扩张的主要依靠。而西安事变则使他们有丧失这一切的可能。为此,美国的《民声讲坛报》于1936年12月14日评论道:“张学良此次行动,适足以肇害中国,而西方各国在远东保有利益者,亦为之感觉不安矣。”《民声讲坛报》的这番话颇能反映欧美对西安事变的心情。
  欧美在震惊之余,分析西安事变缘由的关键是联共抗日。因此,欧美的新闻舆论纷纷表示,只要保住蒋介石,什么都好商量,包括与中共取得某种形式的联合。为了支持主和派的和平努力,制止主战派的武力讨伐,上海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于1936年12月15日发表社论说,现在对西安事变不应该有绝望的看法。该报在12月28日的社论中揭露道:“委员长的危险是来自飞机轰炸比之来自搜捕者的更多。”该社论还说:“立即需要办理的事务是恢复这次冲突所引起的破坏,这样做是为了保护中国本身,中国一直要求他的首蒋介石一个人免于过多的负担。其次,要很好调查张学良所谓共产党人准备让步的论据是否正确。”美商《大陆报》也在社论中向中国各界大声疾呼:“唯有统一之中国,才能发再容易;而亦唯有于统一中,求得出路……俾此项变乱,于最短时间内,达于解决。”
  欧美、日本的新闻舆论为中国各方所关注,但是相比之下,对中国各方均有较大影响的还是欧美的新闻舆论。欧美政府有关和平解决事变的态度和新闻舆论,制约了南京政府中的主战派,鼓舞了主和派,也符合张学良的根本思想和发动事变的动机,因而对张学良处理事变的善后工作也颇有影响。就连当时与欧美没有任何关系的中共对欧美新闻舆论也很重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西安事变的会议上,毛泽东就曾表示,“对英美应很好联络,使它们对西安事变在舆论上表示赞助”。

  由于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因素以及与中共的关系,西安事变爆发后,苏联迅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被无端地卷入“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尴尬局面。世界舆论纷纷揣测并指责苏联和共产国际是西安事变的幕后策划者,想从中获利。所以,为了应付世界舆论、摆脱尴尬局面,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为了不损害与南京政府正在修补中的关系,苏联新闻舆论作出了激烈的反应。
  1936年12月13日晚上,《真理报》和《消息报》对西安事变作出了反应,并于14日在两报发表了评论文章。《真理报》的社论说:“张学良将军曾有充分可能抵抗日本侵略,其军队亦曾有热烈之战态,然张将军本人乃一贯采取不抵抗政策。现在他乃以抗日运动从事投机,俨然高揭抗日旗帜,实际上则助日本使中国分裂,使中国更加骚乱,成为外国侵略之侵略品。”。《真理报》和《消息报》是苏联政府重要的宣传机器,何况它们有关西安事变的社论是在事发后两天发表的,这表明苏联政府对这件事情的表态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两报这样做是向世界表明苏联与西安事变没有任何关系。中国驻苏联大使蒋廷黻在12月14日当天就将《真理报》和《消息报》社评摘要发到国内,并表示对苏联舆论的理解:“如果改换我来写这篇新闻稿,恐怕也不会比他们更好”。苏联新闻舆论对西安事变的批判一直没有停止过,甚至在12月27日以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报刊还在谩骂及攻击张、杨。更荒的是,他们自己混淆黑白,还不让别人来澄清事实。1937年1月19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和季米特洛夫分别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