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第谷(Tycho)天文体系的先进性问题——三方面的考察及有关讨论

时间:2009-7-24 13:44:47  来源:不详
明运动相对性原理及速度的合成之后才被驳倒。可见,当耶稣会士们在中国参与修撰《崇祯历书》时(1629--1634),哥白尼的日心说并未在理论上获得胜利。当时欧洲天文学界的许多人士对这一学说抱怀疑态度是不奇怪的。
  对于当时的欧洲天文学界,这里有必要稍述其历史背景。多年来一些非学术的宣传读物给人们造成这样的错觉:似乎当时的欧洲,除了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几人之外,就没有其他值得一提的天文学家了。又因为罗马教廷烧死了布鲁诺、审判了伽利略(这两件事本身就有极为复杂的内情,西方学者近来有许多深入的探讨),就把当时的情况简单化地描述成“科学与宗教斗争”、“罗马教廷迫害科学家”,并进而把许多当时的学术之争都附会到这种想当然的“斗争”模式里去。而事实上,当时欧洲天文学家很多,名声大、地位高的还大有人在。正是这些天文学家、天文学教授组成了当时的欧洲天文学界。其中有不少人物是教会人士。比如哥白尼本人就是神职人员,而且地位颇高。后来在华参与修撰《崇祯历书》的耶稣会士汤若望(Adam Schall von Bell)、邓玉函(Joannes Terrenz)二人也在天文学上有很高造诣,邓玉函且与伽利略、开普勒都私交甚好,邓玉函、伽利略、开普勒三人又同为猞猁学院院士,这是当时第一流科学家方能得到的殊荣。
  在当时欧洲天文学界中,伽利略、开普勒等人出类拔萃,率先接受哥白尼学说,并为该学说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伽利略、开普勒的伟大之处,但并不能说明怀疑哥白尼学说的人就是“反动”或者“腐朽”。
  第谷正是日心说的怀疑者之一。他提出自己的新体系(De Mundi,1588),试图折衷日心说和地心说。尽管伽利略、开普勒等人不赞成,但第谷体系在当时和此后一段时期内还是获得了相当一部分天文学家的支持。例如N.Reymers的著作(Ursi Dithmarsi Fundamentum astronomicum,1588),其中的宇宙体系几乎与第谷的完全一样,第谷还为此和他产生了体系的发明权之争。又如丹麦宫廷的“首席数学教授”、哥本哈根大学教授K.S.Longomontanus的天文学著作(Astronomia Danica,1622),也完全采用第谷体系。直到J.B.Riccioli雄心勃勃的著作(NeWAlmagest,1651),仍然明确主张第谷学说优于哥白尼学说。该书封面图案因生动地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而流传甚广:司天女神正手执天秤衡量第谷体系和哥白尼体系,天秤表明第谷体系更重,至于托勒密体系则已被弃于地下。
  当时学者们认为第谷体系优于托勒密体系,同时也足以与哥白尼体系一争长短,这是有客观依据的(详见本文第三节)。在修撰《崇祯历书》前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当时欧洲天文学界人士看来,哥白尼学说并没有今天看来这样先进,第谷学说也没有今天看来这样落后。这是当时的客观情况。我们不应该把后人从历史高度得出的认识作为标尺去苛求前人,前人如未能达到这样的认识水平,即以“反动落后”斥之。



三、先进与否因判据而异

这一点对我们讨论的问题至关重要。许多讨论都因忽略了这一点而误入歧途。
  我们今天认为哥白尼学说先进,主要是用了“接近宇宙真实情况”这一判据,但是,这一判据显然只有我们后人能用。因为现在我们对宇宙,特别是太阳系的了解已经大大超越了那个时代,我们把今天所知的情况定义为真实,回头看前人的足迹,谁更接近些,方可谈论谁先进。而当时的人们尚在到底是地心还是日心争论不休,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模型”,因而不可能使用这一判据。
  另一个判据,是当时人们和我们今天都不时使用的,即“简洁”。但是这个判据对哥白尼学说并不十分有利。多年来大量中外普及性宣传读物给人们造成这样的印象:托勒密体系要使用本轮、均轮数十个之多,而哥白尼日心体系则非常简洁。许多读物上转载了哥白尼那张表示日心体系的图。⑦那张图确实非常简洁,但那只是一张示意图,并不能用它来计算任何具体天象。类似的示意图托勒密体系也有⑧,一套十来个同心圆,岂不与哥白尼的同样简洁?实际情况是,哥白尼为了计算具体的天体位置,仍不得不使用本轮和偏心圆。为了描述地球运动需要用3个,月球4个,水星7个,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各5个,共计34个之多。(⑧P.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