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没有相关教案试题
最新热门    
 
第谷(Tycho)天文体系的先进性问题——三方面的考察及有关讨论

时间:2009-7-24 13:44:47  来源:不详
此来较量“西法”与“中法”之间的胜负。这个传统一直持续到清代,南怀仁(F.Verbiest)与保守派最后一名斗士杨光先之间的公案,仍是在观象台上定下了胜负的。保守派们似乎从未想到采取“釜底抽薪”之术——提出要用另外一种判据来定优劣。从纯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样做并不是绝对不可以,并不算违反了自然科学争论中的“比赛规则”。而由于判据上与对手一致同意以“密”与“疏”定优劣,保守派在这场“中西之战”中就不得不以己之短去击敌之长了。
  笔者在《明史·历志》中发现了八条当时两派较量优劣的具体记录。⑾双方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论预先推算出天象的时刻、方位等,然后通过实测看谁“疏”谁“密”。据笔者见闻所及,这八条记载是考察这一问题的惟一现存的直接材料。内容涉及日食、月食和行星运动三方面。兹按年代先后考述如次:
  1629年日食。“崇祯二年五月乙酉朔日食,礼部侍郎徐光启依西法预推,顺天府见食二分有奇,……大统、回回所推顺天食分时刻与光启互异。已而光启法验,余皆疏。帝切责监官”。当时钦天监官员继续使用中国传统历法《大统历》,钦天监中又设有“回回科”,使用伊斯兰历法推算天象,与《大统历》参照使用。由于用传统方法预报不准,钦天监官员受到皇帝的申斥。
  1631年月食。“夏四月戊午夜望月食,光启预推分秒时刻方位。……已而四川报冷守中所推月食实差二时,而新法密合。”当时巡按四川御史马如蛟“荐资县诸生冷守中精历学,以所呈历书送局,光启力驳其谬”。
  1634年木星运动。“天经预推五星凌犯会合行度,言闰八月二十四,木犯积尸气。……而文魁则言天经所报木星犯积尸不合。……天经又推木星退行、顺行,两经鬼宿,其度分晷刻,已而皆验。于是文魁说绌。”李天经于1633年徐光启去世后接替其领导历局之职,也无形中继承了徐光启作为“西法”代表人物的身份。魏文魁本是布衣,他全力攻击“西法”,一时也颇有影响。“是时言历者四家,大统、回回外,别立西洋为西局,文魁为东局。言人人殊,纷若聚讼焉。”其时外有满清叩关,内有李白成、张献忠辈问鼎,当此内外交困、大厦将倾之际,却能有如此一番天文学说的争鸣繁荣,很值得玩味。
  1635年水星、木星运动。“天经推水星伏见及木星所在之度,皆与大统各殊,而新法为合。”
  1635年木星、火星、月亮位置。李天经“又推八月二十七日寅正立刻,木、火、月三曜同在张六度;而大统推木在张四度,火、月张三度。至期,果同在张六度”。
  1636年月食。“九年正月十五日辛酉晓望月食。天经及大统、回回、东局各预推亏圆食甚分秒时刻。天经恐至期云掩难见,乃按里差推河南、山西所见时刻,奏遣官分行测验。其日,天经与罗雅谷(Jacobus Rho)、汤若望、大理评事王应遴、礼臣李焻及监局守登、文魁等赴台测验,帷天经所推独合。已而河南报尽合原推。”不难看出,这是当时“言历四家”的一次重要较量,规模很大,事先准备也很周密。
  1637年日食。“十年正月辛丑朔日食,天经等预推京师见食一分一十秒,……大统推食一分六十三秒,回回推食三分七十秒,东局所推止游气侵光三十余秒。而食时推验,惟天经为密”。
  1643年日食。“迨十六年三月乙丑朔日食,测又独验。”这里“测又独验”者仍是李天经。
  一眼就可以看出,这八次较量的结果是八比零——“中法”全军覆没。第谷天文体系通过这些较量确立了对“中法”的无可争议的优越地位。
  会不会由于《明史·历志》的作者出于对“西法”的偏爱,将结果对“西法”不利的较量及其记录刊落了呢?基本上可以排除这种可能性。《明史》成于1679--1739年间,正是“西学中源”说甚嚣尘上的时候,整个氛围倒是对“中法”十分偏爱⑿,如果有对“中法”有利的记载,一般来说至少不会被有意刊落。
  第谷体系所代表的“西法”对“中法”的优越地位,虽然使许多中国人士在感情上难以坦然接受,却也使一些中国天文学家心悦诚服。这很可能是由于天文学家的职业训练,使他们更容易被“西法”的证据所说服。有一个不太为人注意的历史文件可以为我们提供生动的例证。在“言历四家”辩论的热潮中,有“钦天监在局习学官生”周胤等十人联名发表一篇与魏文魁论战的文章⑩,其中谈到他们自己如何逐步被“西法”折服的过程:
  “向者己已之岁(即1629年——引者案),部议兼用西法,余辈亦心疑之。迨成书数百万言,读之井井,各有条理,然犹疑信半也。久之,与测日食者一、月食者再,见其方位时刻分秒无不吻合,乃始中心折服。”最终使他们折服的仍是“西法”之“密”。最后他们对“西法”作出的评价是:“语语皆真诠,事事有实证,即使尽起古之作者共聚一堂,度无以难也。”



五、余论

综上所述,我们有如下结论:
  直到17世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