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试论耶律楚材在蒙元时期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1) ─
世界霸权与印度洋(2) ─
欧洲历史格局变迁和欧盟
科举学:考试历史的现实
对欧洲扩张历史的再思考
最新热门    
 
向历史题材文艺要求什么

时间:2009-7-24 13:45:03  来源:不详

对于一部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产生很 不相同乃至截然相反的评价,可能有着多种多样的缘由,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各人赋予历史题材文艺的使命不一样,因此,各人向历史题材文艺提出的要求也就不一样。读者、评论者打开一部历史小说,观看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除了娱乐休闲的目的之外,他想要得到的是什么:是要了解某一时期的某些历史事件、某个历史人物是怎样的,还是要了解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今天、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前一种角度是认识论的角度,后一种角度是价值论的角度。前一种角度偏于客体方面,后一种角度偏于主体方面。执著于认识论视角的评论者,关注的是作品的“保真度”,他们喜欢诘问作者:你所写的全都符合历史的真相吗,作品的情节、细节,人物的言语、行为都有史料依据,都经得起考证、查核吗?采取后一种视角的评论者,关注的是作品的“相关性”,他们首先要问:这部作品所要告诉我们的人和事,对我们的时代、对当今的大众有什么意义,读者从里面能够汲取什么,作者对历史的诠释是合理的吗,作者表达的理念与历史前进方向是一致的吗?

现实生活如此之丰富多彩,已经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为什么作家还要选取既往的历史作题材,为什么历史题材能够为接收者认可,为什么历史上的故事和人物能够引起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之后众多人们的兴趣?就单个的作者、单个的读者来说,自然是各有其个人的心理动因,而要解释历史题材文艺的创作和传播近年来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越来越显眼的位置,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我们就不能不思索其深层的社会根源了。回顾新时期以来的文艺,最初,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热点,所谓“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等,都是提出眼前的亟待拨乱反正、关乎千万人生存状况和命运沉浮的重大现实问题,并由此获得广泛而强烈的共鸣。到了 80年代中期,重心转移,上上下下目光引向国家的发展,思考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现代的问题,西方当代的哲学和文艺又大量地介绍进来,在这个背景下,出现了寻根文学。寻根文学触及的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如何对待本土的文化传统。寻根文学在90年代继续散射曼衍,而就在这同时,历史题材文艺创作形成气候、逐渐兴盛起来。到了跨世纪的这几年,互联网的迅猛扩展,经济上全球化的冲击,超级大国强势文化依恃其经济和技术优势在全球游荡,使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和知识分子,不能不认真考虑国民民族意识的保护和强化,不能不认真考虑国民本土文化传统认同感、归属感的保护与强化,认真考虑自己背负着什么样的精神遗产和应该如何对待这些精神遗产,以求得本民族在新的世界格局下的地位和发展空间。现代化的进程越是深入,全球化的浪潮越是澎湃,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如何认识和对待自身的历史传统问题就越是突出。文艺是人们回顾和反思历史的重要途径,历史题材文艺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受到青睐。

进一步分析一下,我们这些年历史题材文艺的选材,较多地集中在两代,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在很大程度上,它和下述史实相关:这两个朝代统治的五百多年间(1368-1911),西方从中世纪走出来,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工业化,若干国家轮换着先后成为海上和陆上的霸主,而中华帝国则维持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