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的西进与黄金时代

时间:2009-7-24 13:45:31  来源:不详
国控制西域的目的很简单,主要是为了防止匈奴人的侵扰,建立战略纵深,在政治上控制西域周边各国。汉帝国因此建立囤垦兵团,可惜根不深蒂不固。两千年后,王震的新疆建设兵团如法炮制,佐以大批湘妹子的参与,使得囤垦兵团得以成功札根。

  汉帝国对西域稳定控制的时间不长,主要是班超经略西域前后的几十年。班超是一位不可多的文武双全的治国人才,经略西域30余年,曾对丝稠之路发挥重要作用,并遣人前往古罗马(史称大秦)交往。班超退休后,继任者问他有什么绝窍,班超只说了一句:水清无大鱼,人精则无友(意思是大事坚持,小事糊涂)。继任者大不以为然,不过数年,遂激起西域各国的反抗。此时的汉帝国已国力衰退,从此失去西域。

  因为是第一次,汉帝国的这些开疆拓土在后人看来是那么地伟大,在当时却是多么沉重的负担。从汉武帝开始的不断征战,将汉帝国文推向辉煌,但不久也断送了中国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唐代中国的西进
  
  继匈奴之后为中国大患的是突厥。突厥是匈奴的一支,属游牧民族,分东突厥和西突厥。乘中国260年的大分裂,突厥崛起北方并继承了匈奴的大部分版图。隋帝国统一中国后,曾用分化手段加深东突厥和西突厥的分裂,其间,加以军事打击而击败突厥。不幸,隋帝国短命。在随后的三次东征高丽战争失败后,隋帝国颜面尽失,被唐帝国取而代之。在改朝换代战争中,突厥势力乘机再次座大,重新侵扰中国。唐初,唐帝国在李世民大帝统领下,再次数度击溃突厥。与匈奴一样,西突厥被打败后再次分裂,一部分降唐,一部分远走西方。若干年后,他们出现在今天的土尔其地域,在伊斯兰帝国的数百年扩张中信奉了伊斯兰教。突厥在东方败走七个世纪后(于14世纪),其后人奥斯曼帝国的再现辉煌。(突厥与土而其的关系可以在众多的历史书里找到依据。实际上,当今维吾尔人的恐怖组织‘东土尔其斯坦’就是用土尔其这个名字来显示其历史渊源的)

  中国在失去对西域控制500多年后于唐朝(618-917)重得西域。唐朝之重得西域是击败突厥后不经意取得的。为了追逐突厥残余,唐帝国势力进入西域,丝稠之路再次开通。唐朝版图亦慢慢扩张至波斯周边区域。不幸的是,历史上一个强国的出现总是拌随着另一个强国的崛起。与唐朝西扩同时,穆罕穆德(570-632)创立的伊斯兰教也迅速扩张。从公元624年开始,穆斯林们轮着弯刀,念着《可兰经》,纵横于阿拉伯半岛及周边地区,开始了阿拉伯世界的第一次扩张。公元630年,取得一连串辉煌胜利的穆罕默德终于建立了第一个伊斯兰国家,并被拥戴为先知国王,中国史称为大食帝国。

  虽然初时两个年轻扩张的帝国尽力避免发生大规模战争,但大战最终还是不可避免。两国开战前,阿拉伯帝国刚刚经过内乱。原统治者奥米亚王朝(史称‘白衣大食’)被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的后裔阿布尔所灭。阿布尔建立了阿拔斯王朝(史称‘黑衣大食‘)。他们信心十足地认为灭亡中国的机会到了,派出10万大军东征,并勉励三军说:最先进入中国的将领,即被任命为驻中国总督。公元751年,唐朝名将高仙芝闻讯,亲率3万人翻过中亚连绵高山、跨过雪峰、越过冰川、深入400公里进行积极防御作战,在靠近阿拉伯帝国的中亚(今哈萨克)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争(著名的怛罗斯战役)。唐军在数量上处于劣势,劳师远征和西域雇佣军在战斗最关键时刻的临阵叛变,唐军不幸败回。中国的西进遭受重挫。阿拉伯帝国虽然胜利,但胜利的过度艰苦也使其从此打消了征服中国的念头。等到下一轮的西进的号角吹响时,主角已经换成了以骑兵突进而闻名天下的蒙古人。

  在怛罗斯战役中被俘的一万多唐军战俘中有懂造纸者,于是中国的造纸术传到了中亚和中东。被广泛用于中东人热衷的伊斯兰教传播事业(之前,抄一部《可兰经》需300张羊皮)。

  打了败仗的唐军赶快收紧战线。四年后,安史之乱送走了中国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国力的衰退使唐朝继而彻底退出西域历史舞台。在其后的几百年中,大食帝国的势力和伊斯兰教则扩张到了中亚和西域。在唐朝走下坡路时,阿拉伯人继续一手持弯刀,怀揣《可兰经》,赞美着真主安拉。经数百年的持续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势力范围西至西班牙南部,南至北非,北至中亚诸国,东至印度一部分。为历史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