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的西进与黄金时代

时间:2009-7-24 13:45:31  来源:不详
少有疆域辽阔而又有影响力的大帝国。
  

  *清代中国的西进
  
  唐帝国解体后,中国进入了50年的小分裂,无暇西顾。是蒙古人让中国人了解西域所发生的一切。

  粗略地讲,今天的内外蒙古地属匈奴和突厥的版图。可以说蒙古是突厥的后裔,而突厥是匈奴的后裔。原属突厥的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出色领导下,成为一支独特的民族。

  成吉思汗在1206年通一蒙古时,蒙古人口不过百万。蒙古人的将领是出色的,三次西征使蒙古人获得史无前例的巨大版图:东部战场取得中亚的所有土地,和南亚的一部分土地;西面战场征服俄罗斯,击溃匈亚利和波兰,欧洲军队已经被消灭,欧洲垂手可得;西南战场不幸败于埃及,扩张未能到达非洲;南部战场攻陷了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立国500年的阿拔斯王朝首都),获得埃及东面的所有阿拉伯土地。最后,蒙古挥军席卷了仅存的南半壁江山。蒙古人在北京建元帝国时,在北京的元帝忽必烈(成吉思汗之孙),是蒙古大帝国名义上的大可汗。忽必烈死后,蒙古帝国分为互不嫡属的五个汗国。元帝国的疆域不及西域。

  元后的明朝虽数度西征,但他们对万里关山外的疆域兴致不高。又萎缩在汉民族的传统的35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里。
  
  乘中国忙于明末和清初的一系列战争,准葛尔人崛起西域。准葛尔人原居于今准葛尔盆地一带,是蒙古的一支,但文化上则更认同突厥。准葛尔人口不足百万,却要重现成吉思汗400年前的辉煌。在雄才大略的可汗们统领下,准葛尔汗国统一西域,西夺中亚,东取蒙古,南霸西藏,一时雄居中亚。准葛尔人用的是原始的作战方式:战马和弯刀。即便如此,准葛尔汗国还曾击败了初具现代化武器的沙俄彼得大帝的东扩军队,与拥有大炮的清帝国的数度交手互有胜负。不幸的是,这个剽悍的民族不如成吉思汗走运。蒙古军固然善战,但成吉思汗迂到的是:败落的由西夏、金、宋组成的分裂的中国,黑暗之极的中世纪欧洲,和早已过了鼎盛期的阿拉伯帝国。如今,准葛尔人遇到的是,处于鼎盛时期有一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清帝国;和孜孜不倦革新进取,有几千万人口的西方大国沙俄帝国。最后的不屈不饶的游击战争方式,也使得清乾隆帝愤怒之极而下令绝种屠杀:不分男女老幼。立国100余年的的准葛尔人和准葛尔国于是彻底消失了。犹太国被罗马人灭了两千年后,还能吐一口傲气。而准葛尔人不能,他们太倔,以至于玉石俱焚。如今,只剩空无一人的准葛尔盆地这个地理民词,任由后人凭吊。

  准葛尔汗国与清帝国在同一时期各自立国,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清帝康熙初时反击准葛尔汗国,只是为了北方领土的完整和西北疆域对满清的臣服,并无吞并西域之意。

  战争的结果却往往对疆域和势力范围作重新界定,不以人们的意志转移。胜利的一方扩大疆域。清乾隆帝为了让人记住自己的功劳,改西域为新疆,于是新疆纳入中国版图。至今已有250年,无论从国际法的哪一部分去解释,它现在都只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乾隆帝的浮夸和虚荣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但也送走了中国的第三个黄金时代。
  
  在新疆并入中国100多年后,它曾有10多年的时间脱离中国。那是中亚人阿古柏(哈沙克人)在沙俄扶持下的侵入。左宗堂大帅以65岁的高龄(当时的平均寿命是40岁左右),蔑视着昏庸大臣们的冷言冷语,做着当时被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运着自己的棺材,带领6万湘湖子弟走上壮烈的西征之路。那可是3000公里的直线距离,渺无人烟的戈壁滩、沙漠、黄沙蔽天和枪林弹雨。当我们看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我们要记住这位傲气的矌世大英雄。没有他,或许蒙疆不保,蒙疆不保又会使回疆不保,以至西藏三面环敌而难保。也许,中国人就又回到传统的350万平方公里的小朝廷中。

  象左帅这样的身体力行的中国人太少。相当数目的中国人到今天还在牢骚满腹地抱怨满清人误国,抱怨满清最盛时的1300万平方公里土地只剩如今的960万。因为他们弄丢了150多万的土地,让沙俄在中亚和东亚挖走了这些版图。另180多万是因外蒙古独立而丢失的,也错误地怪到满清的头上。那可是二战末强权们搞的,为首的又是改了名字的沙俄。清朝后的史学家和政要们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