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论文 >> 正文
中国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改革:历史与伦理的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
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可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最新热门    
 
中国近代化的民族文化思潮

时间:2009-7-24 13:45:51  来源:不详
,它是在法国文化入侵的刺激下,企望通过搜集、整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实现德国民族的精神认同及复兴与统一。近代中国则不然,虽然雅片战争后西方烈强的侵略步步深入,但政治上的大一统及其理念并未从根本上受到破坏,文化上则由于传统深厚而无需临时搜集拼凑,炎黄子孙的共同信念则从族缘血统上长久地整合团结着中国人,所以象19世纪德国那样主要借助文化之力实现精神认同和民族统一的情况,在中国基本不存在。中国当时所面临的则是,如何运用近代民族主义精神,通过批判继承功夫,完成中国民族文化的近代化转换。所以虽同是文化民族主义,但由于国情不同,历史条件各异,在19世纪欧洲与20世纪中国,其所包含的宗旨、内涵与性质是不尽相同的。职此之故,如何正确分析比较近代以来世界兴起的民族主义的文化思潮,仍是一个有意义的历史文化课题。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3]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4]鲁滨逊.新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效鲁.中国民族之过去及未来[J].江苏,1903,(3).

[6]张维华.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册[M].长沙:岳麓书社,1987.

[8]四库全书总目: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第1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10]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第2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11]丁伟志.“中体西用”论在洋务运动时期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4,(1).

[12]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第1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3]夏东元.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4]郑观应.盛世危言[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7]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8]国粹学报发刊词[J].国粹学报,1905,(1).

[19]邓实.鸡鸣风雨楼独立书[J].政艺通报,1903,(24).

[20]章太炎全集:第三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1]刘师培.论古学出于史官[J].国粹学报,1905,(1).

[22]章太炎.答张季鸾问政书[J].制言,1935,(24).

[23]章太炎.答铁铮[J].民报,1907,(14).

[24]章太炎.演说录[J].民报,1907,(6).

[25]许守微.论国粹无阻于欧化[J].国粹学报,1905,(7).

[26]郑师渠.晚清国粹派[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7]李喜所等.梁启超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8]汤用彤.评近人之文化研究[J].学衡,1922,(12).

[29]章太炎全集:第四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0]许之衡.读国粹学报感言[J].国粹学报,1905,(6).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